1948-1970年,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出口贸易中的比重从23.3%下降到15.3%,相反,日本从05%上升到6.9%,联邦德国更是从1.4%上升到12.3%.这一日时期西方主要国家对外贸易状况的变化
A. 导致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B. 标志着世界经济格局多极化的确立
C. 导致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迅速崩溃
D. 加剧了资本主义国家间的贸易摩擦
列宁说:“只要我们还生活在一个小农国家里,资本主义在俄国就有比共产主义更牢固的经济基础。”这反映出列宁
A. 主张采用资本主义制度建设国家
B. 已经认识到实行工业化的重要性
C. 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缺乏信心
D. 意识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
截止1953年11月,占全国农户总数的43%已加入农业生产互助组,农业社由两年前的300多个发展为1.4万多个,增加46倍。但在一些地方却出现农民大批宰杀牲畜包括耕畜的现象。据此可知,当时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A. 背离了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
B. 束缚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C. 提高了生产资料公有化程度
D. 存在着一些急躁冒进倾向
西周的封国与夏商时期的封国不同,不是在原部族居地上就地册封,而是把同姓王族或异姓功臣分封到边远的地方或新征服的土地上,这样封国内不仅有不同氏族宗族的居民,而且由外迁入受册封者的氏族统一管理,这反映了西周的分封制
A. 对各种政治势力之间的矛盾起着制衡作用
B. 使边远和新征服的地区同内地周文化一致
C. 使封国自主经营的积极性发挥了作用
D. 使夏商以来的血缘族体逐渐走向瓦解
尼克松为改善中美关系,决定放宽对华贸易管制,农业部认为这是增益本国农业的大好机会;财政部认为此举有助于从中国大量获取原材料:而国防部则表示不满,认为出口的一些商品“可能会被中国用作军事或更大的战略用途”。这说明美国对华政策
A. 促进中美关系改善
B. 体现不同集团妥协
C. 彻底摆脱冷战思维
D. 坚持国家利益至上
由于苏格拉底没有留下自己的著作,只能从其弟子柏拉图和色诺芬的记载中加以探索,然后两人的记载又有所不同。有人认为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发表的冗长理论其实是柏拉图自身的想法,色诺芬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亦是如此。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 社会的变迁影响文献著述
B. 历史解释依赖文献互证
C. 历史文献著述具有主观性
D. 文献著述反映历史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