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想,成为当下中国的国家战略和外交战略。阅读材料,回答问...

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想,成为当下中国的国家战略和外交战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丝绸之路”始通于西汉张骞“凿空”、在西域设置行政管理机构之时。当时的道路由东而西:自长安经河西走廊通向中亚。经这条路运往西方的商品有蚕丝、丝织品、铁器等,从西方输进中国的商品有良马、葡萄、石榴等。汉代丝绸之路引发了各国互相接触的强烈愿望。

——摘编自《中华文明史·卷2》

材料二  唐朝丝绸之路畅通,“伊吾之右,波斯以东,职贡不绝,商旅相继”的局面形成后,丝绸大量输往许多国家,外来物品也纷纷涌入。丝绸是唐朝赋税的重要来源,也是政治外交的主要礼物,唐初赠帛与彩缎予突厥,稳定边疆形势。“秦汉以来,唐马最盛”,“绢马贸易”满足了西域各国渴望得到的丝绸,西域骏马也极大地改善了唐朝的军队装备,成为中西交通的重要工具。外来物品如金银带把杯、彩釉玻璃等器皿传入中原,激发了唐朝工匠的仿制兴趣和创新热情,工艺技术的模仿和审美情趣的启示,最终使唐代手工业品的制作风格发生了改变。

商贸活动带来了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西域音乐、舞蹈、绘画,给传统文化注入清新的气息,以外来乐舞为参照,中国古代“功成作乐”的礼仪制度进行了更新改造。敦煌壁画描绘出只交纳商税、不承担政府义务、定居唐朝境内创业的外国商旅,莫高窟珍藏的大量佛门经文,以及融合西方艺术创造出崭新东方美的造像,将人类共同的美、共同的人性经过潜移默化的整合后以艺术形式再现出来。在不同文明的碰撞过程中,唐朝文化得到了极大的补充和发展,并汇集为开创新时代的动力,最终形成了以唐为核心向四周辐射的文化圈。

——摘编自《中华文明史·卷3》

(1)比较材料一、二,指出汉、唐丝绸之路的变化。根据材料二,说明唐朝丝绸之路对中外文明发展的影响。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唐丝绸之路绵延不衰的原因。

 

 

(1)变化: ①从地域(范围)上看,汉朝丝路从中国出发,主要通向中亚;唐朝丝路覆盖了西亚、南亚乃至非洲东海岸。 ②从内容上看,汉代以商业贸易为主;唐代从商业贸易扩展到文化、民俗、政治、军事、手工业工艺等领域。 ③从对象上看,汉代以西域和中亚地区国家为主;唐朝扩大到南亚、西亚等国 影响: ①稳定了唐朝西北边疆形势,壮大了唐军实力; ②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③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融合; ④推动了唐朝手工业工艺的创新与发展; ⑤引领了周边国家地区的发展,形成了中华文化圈 (2)原因: ①国家统一,国力强盛; ②国家重视发展对外(丝路)贸易; ③古代中华文明的先进性与开放包容特性对周边国家地区具有较大的吸引力; ④中外商人对丝路贸易的推动; ⑤海陆交通条件的不断改善 【解析】 (1)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分析比较的能力。第一小问变化:关于汉、唐丝绸之路的变化,根据材料一“当时的道路由东而西:自长安经河西走廊通向中亚”和材料二“伊吾之右,波斯以东,职贡不绝,商旅相继”可从地域(范围)上概括汉、唐丝绸之路的变化;根据材料一“经这条路运往西方的商品有蚕丝、丝织品、铁器等”和材料二“丝绸是唐朝赋税的重要来源,也是政治外交的主要礼物…唐代手工业品的制作风格发生了改变…商贸活动带来了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 可从内容上概括汉、唐丝绸之路的变化;根据材料“在西域设置行政管理机构之时。当时的道路由东而西:自长安经河西走廊通向中亚”和“伊吾之右,波斯以东,职贡不绝,商旅相继”可从对象上概括汉、唐丝绸之路的变化。第二小问:根据材料“在不同文明的碰撞过程中,唐朝文化得到了极大的补充和发展,并汇集为开创新时代的动力,最终形成了以唐为核心向四周辐射的文化圈”可从对唐朝、对世界的角度说明唐朝丝绸之路对中外文明发展的影响。 (2)本问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的能力。关于分析汉唐丝绸之路绵延不衰的原因可以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对外交往等方面考虑,言之有理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美国学者托马斯·弗里德曼在《世界是平的》一书中将世界经济全球化划分为三阶段:从1492年到1800年为全球化1.0版本,从1800年至2000年为全球化2.0版本,从2000年后进入全球化的3.0版本。下列有关解读不正确的是(   )

A. 在1.0版本中国家力量起着主导作用

B. 在2.0版本中世界经济趋向于有序化

C. 在3.0版本中国家疆界意识逐渐淡化

D. 在2.0版本中力量主要源于跨国企业

 

查看答案

供应学派主张“供给创造需求”,是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出现的经济学派别,80年代该学派的理论被里根政府采纳,以应对美国当时的“经济滞胀”。受此学派影响里根政府可能采取的做法是

A. 部分企业国有化

B. 美元贬值刺激出口

C. 大幅度降低税率

D. 增加社会福利开支

 

查看答案

1963年6月下旬,美国总统肯尼迪访问西柏林,并发表了一段著名的演讲:“两千多年前,人们说的最自豪的一句话是‘我是罗马公民’。今天,在这个自由的世界,最自豪的一句话当属‘我是柏林人’,我也以我是柏林人而感到自豪!”一时间掌声、欢呼声雷动。肯尼迪的演说

A. 给胶着的冷战降温    B. 增强了西德冷战的信心

C. 炫耀了其军事实力    D. 有意深化与苏联的矛盾

 

查看答案

苏联“二五”计划规定:“轻工业生产的年增长率将由‘一五’计划期间的13.2%提高到18.5%,重工业则由40.1%降为14.5%”。“二五”计划实施的结果,轻工业年增长率为14.8%,重工业则高达19%。材料说明苏联“二五”计划意在(  )

A. 实现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化    B. 使苏联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

C. 完成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    D. 尝试调整轻重工业发展失衡

 

查看答案

有位政治家这样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制定不仅参照了英国的立宪制度,更重要的一点还是得益于美国。”在这里,“得益于美国”体现在

A. 普鲁士的军国主义传统得以延续

B. 确立了联邦制的国家结构

C. 国王掌握国家最高权力

D. 行政权领导立法权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