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王安石(1021-1086年),字介甫,临川人,北宋著名政...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王安石(1021-1086年),字介甫,临川人,北宋著名政治家和文学家。他学识渊博,儒家经书、佛经、诸子百家、医书无所不读。早年随父辗转南北,到过很多地方,了解社会现状,很早就立下了“矫世变俗”的雄心壮志。他担任地方官多年,每到一地,来不及休息,便立即考察当地农业生产情况,并着手推行了一系列改革。他调到中央任职以后,以“天变不足惧,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的“三不足”精神推行新法,曾先后两次被罢免相位,但从未动摇过变法的决心,人称“拗相公”。

材料二变法派所制定的一些政策法令及其实践,虽还远远谈不到解放生产力,但对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总还是有一些帮助的,因而是产生了积极的作用的。王安石既有军政韬略,又有施政才能,是一个卓越的政治家。

—邓广铭《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

材料三研究性学习的重要一环是提出课题。某中学历史学习小组针对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展开讨论:

甲:青苗法类似于今天的银行贷款,打击了当时普遍存在的高利贷行为,对人民有利。

乙:青苗法是国家向人民敲诈勒索,纯粹是为了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列宁为什么称王安石为“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

(2)材料二从哪一角度对王安石变法进行评价?

(3)你同意甲、乙哪种说法?试述你的理由。

(4)根据上面的讨论,为他们的研究拟定一个题目。

 

(1)北宋中期社会问题日益严重,时代需要改革家。王安石勤奋好学,少有大志;注重调查,了解民情;为人刚正、意志坚强,具备了改革家的素质。 (2)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角度和对历史的贡献的角度。 (3)无论同意甲还是乙的观点,都要重点突出,自圆其说。同意甲:青苗法在打击高利贷者对农民的盘剥、抑制兼并、保障农业发展等方面对人民有利。 同意乙:青苗法增加了农民的负担,变成了变相的苛政。 (4)所拟题目规范、切题,如“青苗法作用之我见”等。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王安石变法,(1)要求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很早就立下了“矫世变俗”的雄心壮志”“了 解社会现状”“ 但从未动摇过变法的决心”在结合时代背景即可。(2)“虽还远远谈不到解放生产力,但对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总还是有一些帮助的”可以看出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角度分析的(3)本问是开放性试题,观点可自选,言之合理即可。(4)材料中讨论的观点是青苗法的利弊,只要围绕这一范围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几百年积下的毛病,其要慢慢来治。这次的失败就是新派人‘求快’两个字的失败。……如由一般有学问、有办法、有经验、有涵养的老辈出来主持,一定可得相反效果的

—黄遵宪评戊戌变法

材料二康有为等维新派从理想出发,把官制改革和人事变革当做变法中首先的突破口。废八股,“触及数百翰林,数千进士,数万举人,数十万秀才,数百万童生之忌”,等于断送了知识分子及现职官吏子弟的前程;裁撤冗员,将使全国成千上万的官吏免去官位,十数名巡抚丢失地方大员的宝座;裁绿营及命八旗子弟自谋生计,更将使身无一技之长的百万余众陷入绝境。所有这些人,构成了顽固势力坚实的社会基础,他们必然千方百计阻挠变法。当时的许多有志之士认为,变法要首先从教育文化、经济社会入手,从一点一滴的基础上做起,注重处理与现有社会体制的关系,力争减少阻力,在现有制度许可的范围内进行变法。应该说,这样的见解和看法是符合当时的整个社会氛围的。

请思考:

(1)材料一中黄遵宪是怎样认识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价。

(2)依据材料二,分析维新派变革官制和人事制度的措施与变法最终结局之间的关系。你认为后来的改革者应从中吸取哪些教训?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说戊戌变法运动是一场“现代化运动”?

 

查看答案

大前提:孔子和亚里士多德分别是东西方的先哲。小前提:亚里士多德是“百科全书式的学者”。结论:孔子也是“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A. 大前提、小前提、结论都正确

B. 大前提、小前提正确,结论错误

C. 大前提、小前提、结论都错误

D. 大前提正确,小前提、结论都错误

 

查看答案

秦朝在政府组织上,嬴政大帝给中国历代王朝奠定了权威性的规范,使得以后几百个帝王只能在他所想到的圈子里做小小的修正,而无力作巨大改变。材料中这一规范是指

A. 分封制度 B. 世袭制度 C. 中央集权制度 D. 宗法制度

 

查看答案

唐代中外交流十分频繁,最根本的原因是

A. 唐代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B. 对外交通发达

C. 统治阶级实行开明的对外政策

D. 唐代重视对外贸易

 

查看答案

《春天的故事》中唱道:“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这一“诗篇”回答了当时的重要问题是

A. 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B. 什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C.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D. 什么是“一国两制”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