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在19世纪(中期),俄罗斯、中国和日本社会都面临着...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在19世纪(中期),俄罗斯、中国和日本社会都面临着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双重挑战,和欧美军事力量的碰撞显示出农业社会在军事上要远远弱于工业化国家……所有这些国家都启动了雄心勃勃的改革计划,从欧美模式中汲取灵感以解决因国内不满和外国入侵给他们带来的统治危机……但改革计划在不同国家效果也截然不同,在俄罗斯和中华帝国,保守的统治者有能力限制改革的范围:虽然他们大体上支持工业化和军事改革,却扼杀了可能威胁他们社会地位的政治和社会改革。而在日本,反对派倒幕运动的成功,使改革者有机会进行比在俄罗斯和中国社会中更为彻底的改革计划。到20世纪早期,在明治维新领导人所实施的改革的基础上,日本成为一个政治、军事和经济上的强国

—(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当时俄、中、日各自面临的“内部和外部的双重挑战”有哪些?

(2)根据材料概括,三国从“欧美模式中汲取灵感”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日本进行的“比在俄罗斯和中国社会中更为彻底的改革计划”的认识。

 

(1)俄国:农奴制度阻碍经济发展;农奴起义威胁沙皇统治;克里米亚战争俄国失败。中国:太平天国运动危及清王朝统治;两次鸦片战争失败。日本:资本主义兴起引发幕府统治危机;美国打开日本国门,面临民族危机。 (2)表现:经济工业化、军事近代化。认识:俄、中都保留了封建专制政权,继续维护封建统治。日本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废除封建等级制度,宣布四民平等;颁布1889年宪法,建立君主立宪政体。相比俄、中改革,日本改革比较彻底,但依然保留了封建残余与军国主义传统,存在不彻底性。 【解析】 试题(1)第一问,先解决俄国面临的问题,从题干给出的时间入手分析,当时俄国的内部问题主要是农奴制的问题,外部是克里木战争战败,中国内部当时是封建制度腐朽导致的阶段矛盾不断激化,外部是外患不断,日本面临的内部问题是幕府统治危机,外部也同中国一样出现了民族危机。 (2)第二问,有关于三国从“欧美模式中汲取灵感”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的问题,其本质上是要求回答俄中日三国是如何效法西方进行挽救自身的统治危机并走向近代化的。这个需要从政治、经济等方面来分别分析回答。有关于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日本进行的“比在俄罗斯和中国社会中更为彻底的改革计划”的认识的问题,需要从三国学习西方的内容、特点及效果上来分析解决。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人近世文明入我国,以嘉永元年(1848年)始,虽民心早有所向,然肉食者鄙,循守旧制,奈何?……幸我朝有识之士,秉“国为重”“肉食者为轻”之大义,更赖帝室尊严,断然废旧制,立新政,朝野一心,革除旧弊,举凡一切均效法西方列强,以图傲视亚洲诸国。

—福泽谕吉《脱亚论》(1885年)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以发动战争开始,而以彻底失败为止。它想以争夺世界与万国对峙,结果却被万国所不齿。明治维新作为日本现代化的早期努力,其一切失误均在战争中暴露无遗。我们现在回过头去看,可以知道那是一次不彻底的现代化努力

—钱乘旦《论明治维新的失误》

材料三 戊戌政变之后,百日维新作为一场政治运动失败了。但作为一场思想文化运动,新学家们带来的解放作用远不是西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洗干净的。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与所学知识,从政治和经济方面举例说明“我朝有识之士”是如何“废旧制,立新政”的。

(2)材料二和材料三作者均认为明治维新和百日维新各有成败。请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查看答案

A.【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克里米亚(克里木)战争的特点,就是一个采用原始生产形式的民族同几个拥有现代生产的民族进行绝望的搏斗。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材料二  1861年俄国自上而下的改革,延缓了革命但并不能消除革命。这次改革是按照农奴主利益进行的,因此,农奴制度废除的很不彻底。改革后,沙皇政权基本原封不动,大部分的土地还是掌握在贵族地主手里,保存了贵族地主大土地占有制……俄国引起革命的各种社会矛盾,依然存在,并且继续在发展。

——张兴仪《浅谈一八六一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1)材料一中几个拥有现代生产的民族是指哪些(民族)国家?如何理解这场战争对俄国来说是绝望的搏斗。(6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说1861年改革延缓了革命但并不能消除革命。(10分)

 

查看答案

16世纪的欧洲宗教改革运动是欧洲从中世纪向近代转型的一次伟大变革。这次变革曾经开创了西方近现代社会的发展之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马丁·路德国家学说的中心内容是“君权神授”说,认为君主的权力是神授的,而教皇的权力是人为的,是不合法的,神授的君权有改革教会、钳制教皇的义务。他呼吁世俗的政府应义不容辞地承担起改革教会的责任,割断与教廷的一切联系,建立独立的民族教会、廉俭教会,要求政教分离。加尔文虽然主张政教合一但也认为君权神授,也提出要建立独立于罗马教廷之外的民族教会和廉俭教会,要求建立共和化、民主化的教会组织——长老制教会。这些思想都是资产阶级建立近代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的理论武器。

(1)根据材料比较马丁·路德与加尔文在宗教改革思想方面的异同之处。

(2)结合材料回答,加尔文主张建立的长老制教会有何特点?在欧洲从中世纪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该教会具有怎样的意义?

 

 

 

查看答案

从某种意义上说,改革的本质就是利益再分配的过程,这决定了改革的历程必定是曲折艰难,充满斗争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梭伦掌权后通过一系列措施让“人民”获得自由,此外他制定了被称为“解负令”的法律,这些举措都对民主社会“人民”的产生和形成起到了奠基作用。而他“唯财是举”对世袭的贵族政体无疑是巨大的打击,为“人民”地位的上升搭好了阶梯。

—程志敏《从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看雅典民主的诞生》

材料二 (王安石)不忍贫民而深疾富民,欲破富民以惠贫民,不知其不可也……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

—苏辙《栾城三集》

(1)根据材料一,谈谈你对梭伦上述改革措施的认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专以此为事”的表现,并分析其影响。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诏曰:“置官班禄,行之尚矣;自中原丧乱,兹制中绝。朕宪章旧典,始班俸禄。户增调帛三匹,谷二斛九斗,以为官司之禄;增调外帛二匹。禄行之后,赃满一匹者死。变法改度,宜为更始,其大赦天下。”

—《资治通鉴》卷一三六

(1)材料一体现了商鞅变法中的哪些具体措施?

(2)两次改革共同体现了怎样的社会转型?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