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行省实行圆署会议制,行省所掌重要事务,“事从公议”,且常有“大事集议,众论不齐”等情况。这一做法
A. 可减少决策失误
B. 具有原始民主性
C. 不利于强化中央集权
D. 削弱了行省职权
开元十二年,唐玄宗提出:“自今以后,三省侍郎有缺,先求曾任刺史者;郎官缺,先求曾任县令者。”唐中期以后,“不历州县,不拟台省”更成为官员选拔的重要原则。这说明唐朝
A. 地方官员的升迁快于京官
B. 京官都从地方官员中选拔
C. 高度重视地方事务的处理
D. 注意弥补科举选官的不足
北京大学历史系陈苏镇教授指出,秦朝的失败除暴政外,还和区域性文化差异及冲突有关,特别是秦与楚、齐、赵等自身文化传统比较深的地区的矛盾更为尖锐。汉初实行的郡国并行制,起到了缓解东西文化冲突的作用。由此推断,汉初的郡国并行制
A. 消除了君主专制带来的暴政
B. 实现了不同文化区域的同步发展
C. 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力
D. 适应了当时地方管理体制的实际
管仲指出“一国而两君,一国不可理(治理)也”;孔子主张“君君臣臣”;孟子认为“天无二日,民无二王”;荀子也提出“无君子,则天地不理,礼义无统”。这反映了当时
A. 政治失序,礼崩乐坏
B. 君主专制,国家统一
C. 流派众多,文化活跃
D. 阶层固化,等级森严
(题文)分封制从本质上说,仍是社群自治的延续……同商朝相比,西周封国的中下层社会结构并未发生改变,但是出现了上层的获得天子承认的管理者。据此可以看出,比起商朝松散的联盟制度,西周的分封制度
A. 强化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力
B. 天子与诸侯形成官僚政治体制
C. 依据血缘关系来分配政治权力
D. 中央对地方形成垂直管理形式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近年,学术界对袁世凯的研究逐渐增多,尤其是其在辛亥革命中的影响。下面是袁世凯在辛亥革命期间政治活动片段(时间均为1911年)。
10月10日 | 武昌起义爆发,袁观望 |
10月20日 | 袁要求:开国会,组责任内阁,解党禁,宽容起事党人,总揽全国兵权,宽与军费 |
月27日 | 诏授袁钦差大臣,节制陆海各军;隆裕太后拨内帑百万两济武汉军事;清军击败民军于汉口 |
月29日 | 袁致书黎元洪,首提和议 |
月8日 | 黎元洪复袁书,劝其附义,并允推为总统 |
月29日 | 袁电武昌答应停战;汪兆铭(注:革命党人)承袁父子之意,自北京密函武昌,主南北联合,清帝退位,举袁为总统,武昌军政府表示同意 |
月9日 | 袁令全国停战15日,后延长;黄兴回复汪电:袁如反正,举为总统 |
月29日 | 各省都督代表集会南京,选孙文为临时大总统;孙随即电袁,暂代临时大总统,随时让位 |
——摘编自唐德刚《袁氏当国》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革命党对袁世凯采取的策略,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袁世凯在辛亥革命中的政治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