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曾对《东方杂志》1915—1921年开设的“法令”栏目公布的法规统计如下:
年份 | 1915 | 1916 | 1917 | 1918 | 1919 | 1920 | 1921 | 合计 |
公布法令、条例数目 | 150 | 55 | 34 | 51 | 39 | 40 | 22 | 391 |
对其变化原因解读最准确的是
A. 辛亥革命后法律制度渐趋完善
B. 军阀统治出现政治认同危机
C. 新文化运动促进了思想大解放
D. 参加一战降低了人民参政的兴趣
1871年8月,清政府成立“幼童出洋肄业局”,负责留美学生在美期间的中文学习和西式教育。1872年至1875年,清廷先后派出四批共120名9岁至15岁的幼童赴美留学。这说明
A. 所学幼童多为官宦子弟
B. 清廷实行教育救国政策
C. 洋务派认同美国的制度
D. 清廷寻求强国御辱之道
明朝中后期时尚之风盛行:唐伯虎之画,宣德之铜炉,时大彬之紫砂壶,成为人们普遍追求的时尚之物。苏州成为引领时尚之都,凡是做人“透骨时样”,就被称为“苏意”,凡是衣服式样新颖,就被称为“苏样”。以上现象反映的实质是
A. 明代世俗文化成为社会文化主流
B. 商品经济浸染致使享乐观念盛行
C. 苏州因商业兴盛而成为时尚之都
D. 经济水平的提高丰富了精神生活
北宋仁宗天圣元年,政府创立“交子务”,以36万贯铁钱为准备金,定期发行。徽宗时,改交子为“钱引”,大量发行,但不备本金。这一变化
A. 推动了古代货币形态的根本变革
B. 有利于宋代商品经济的持续发展
C. 导致了北宋经济发展环境的恶化
D. 突破了我国传统经济观念的束缚
据成书于西汉中期的《史记》等文献记载,秦二世是靠矫诏篡位当上皇帝的。考古学家在一枚秦代竹简上发现,秦二世称“朕奉遗诏”继位,这一说法得到了记载秦始皇临终遗言的西汉初竹书《赵正书》的印证。根据上述材料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史记》关于秦朝历史的记载不够准确
B. 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
C. 原始记录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真相
D. 考古发现能弥补历史文献记载的不足
有学者认为商周之际的中国文明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而且是全方位的,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大革命”。其意义,当然不仅仅是在王权易姓,还在于理性超越了信仰,引领了此后三千年的文明。材料反映了
A. 分封制取代内外服制是历史的进步
B. 西周的制度推动了各地的文化认同
C. 西周制度文化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D. 礼乐制度确立使自然信仰逐渐衰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