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史学界对1832年议会改革后的议员成分进行调查分析,发现:工业、商业和知识界等“中等阶级”的议员,在议会中所占比例约四分之一;贵族(及其子弟)和地主议员占议员总数的一半以上。这反映出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
A. 抑制了“中等阶级”的发展
B. 加速了贵族政治的瓦解
C. 推动了英国工人运动的兴起
D. 使工业资产阶级控制了英国政权
(题文)首相出现以后,英国并没有随即出现关于首相的明文法律规定,在很长时间里,首相制度在“无法可依”的状态下运作,往往涉及首相的事件,没有遭到议会限制或反对党的异议,就会被默认为先例,久之就会被沿用,进而形成惯例。首相的这一“无轨运作”状态
A. 严重阻碍了英国民主政治进程
B. 反映出议会已经丧失了立法权
C. 为之后形成议会中心奠定基础
D. 为首相权力扩张提供了可能
《汉漠拉比法典》中称其条文是太阳件的旨意,《摩奴法典》被称为摩奴神的旨意,《古兰经》被称为真主的旨意。而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典《十二铜表法》是“十人立法委员会”制定的,并未称是神意,相反,其中还有调整宗教关系的条文。这表明罗马法
A. 否定宗教和神学 B. 重实际而不尚理论
C. 体现了自然法精神 D. 具有人文主义精神
公元前300年,古罗马公布的给予公民就任何官方作出的判决具有上诉的权利,同时期的另一个措施是要求半数的祭司团成员为平民。这些举措
A. 体现出罗马法律普遍公正性
B. 表明祭司在当时具有法律特权
C. 重视维护罗马公民的权益
D. 一定程度上削弱祭司的司法权
西塞罗在斯多亚哲学的基础上,宣称“真正的法律是广泛流传于一切人之中的、永恒不变的、与天性相一致的正常理智,这个法律对国家本身尤为重要,任何擅自蔑视它的统治者行将变成一个暴君。”材料体现的理念是
A. 社会契约
B. 民权平等
C. 理性主义
D. 自然法权
克利斯提尼时期规定:年满18岁的雅典男性青年,在其父母所隶属的德莫斯(自治村)内通过一定的入籍仪式便可取得公民权;一些外邦人也在德莫斯内取得雅典公民权。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A. 扩大公民范围加强陶片放逐力度
B. 体现五百人议事会多元性和专业性
C. 用地域原则来代替血缘的原则
D. 削弱工商业奴隶主对民主政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