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不论首相丘吉尔的演说如何出色,似乎仍然需要那位口吃的乔治六世...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不论首相丘吉尔的演说如何出色,似乎仍然需要那位口吃的乔治六世,只有这位国王出现,才能使整个国家不分党派,不分种族,团结在一起。这反映了当时英国

A. 国王与内阁在政治上共进退

B. 君主立宪制削弱了首相权力

C. 战时状态赋予国王行政大权

D. 国王有不可替代的历史地位

 

D 【解析】 在英国的君主立宪制下国王尽管“临朝不理政”“统而不治”,但国王作为国家元首,是国家统一的象征,国王游离于党派政治纷争之外,能够起到特殊的作用。因此国王的地位不可替代,故答案为D项。首相与内阁在政治上共进退,排除A项;君主立宪制下首相实际上掌握了国家大权,排除B项;在责任内阁制形成后,国王不再具有行政权,排除C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英国史学界对1832年议会改革后的议员成分进行调查分析,发现:工业、商业和知识界等“中等阶级”的议员,在议会中所占比例约四分之一;贵族(及其子弟)和地主议员占议员总数的一半以上。这反映出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

A. 抑制了“中等阶级”的发展

B. 加速了贵族政治的瓦解

C. 推动了英国工人运动的兴起

D. 使工业资产阶级控制了英国政权

 

查看答案

(题文)首相出现以后,英国并没有随即出现关于首相的明文法律规定,在很长时间里,首相制度在“无法可依”的状态下运作,往往涉及首相的事件,没有遭到议会限制或反对党的异议,就会被默认为先例,久之就会被沿用,进而形成惯例。首相的这一“无轨运作”状态

A. 严重阻碍了英国民主政治进程

B. 反映出议会已经丧失了立法权

C. 为之后形成议会中心奠定基础

D. 为首相权力扩张提供了可能

 

查看答案

《汉漠拉比法典》中称其条文是太阳件的旨意,《摩奴法典》被称为摩奴神的旨意,《古兰经》被称为真主的旨意。而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典《十二铜表法》是十人立法委员会制定的,并未称是神意,相反,其中还有调整宗教关系的条文。这表明罗马法

A. 否定宗教和神学 B. 重实际而不尚理论

C. 体现了自然法精神 D. 具有人文主义精神

 

查看答案

公元前300年,古罗马公布的给予公民就任何官方作出的判决具有上诉的权利,同时期的另一个措施是要求半数的祭司团成员为平民。这些举措

A. 体现出罗马法律普遍公正性

B. 表明祭司在当时具有法律特权

C. 重视维护罗马公民的权益

D. 一定程度上削弱祭司的司法权

 

查看答案

西塞罗在斯多亚哲学的基础上,宣称“真正的法律是广泛流传于一切人之中的、永恒不变的、与天性相一致的正常理智,这个法律对国家本身尤为重要,任何擅自蔑视它的统治者行将变成一个暴君。”材料体现的理念是

A. 社会契约

B. 民权平等

C. 理性主义

D. 自然法权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