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789年到2003年,美国总统共用了1484次常规否决,国会推翻的否决为106次,大约有7.5%的总统否决被国会推翻。这表明
A. 权力运行遵循美国宪法原则
B. 美国难以实现权力制衡
C. 美国总统否决权力不断扩大
D. 联邦总统维护选民利益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不论首相丘吉尔的演说如何出色,似乎仍然需要那位口吃的乔治六世,只有这位国王出现,才能使整个国家不分党派,不分种族,团结在一起。这反映了当时英国
A. 国王与内阁在政治上共进退
B. 君主立宪制削弱了首相权力
C. 战时状态赋予国王行政大权
D. 国王有不可替代的历史地位
英国史学界对1832年议会改革后的议员成分进行调查分析,发现:工业、商业和知识界等“中等阶级”的议员,在议会中所占比例约四分之一;贵族(及其子弟)和地主议员占议员总数的一半以上。这反映出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
A. 抑制了“中等阶级”的发展
B. 加速了贵族政治的瓦解
C. 推动了英国工人运动的兴起
D. 使工业资产阶级控制了英国政权
(题文)首相出现以后,英国并没有随即出现关于首相的明文法律规定,在很长时间里,首相制度在“无法可依”的状态下运作,往往涉及首相的事件,没有遭到议会限制或反对党的异议,就会被默认为先例,久之就会被沿用,进而形成惯例。首相的这一“无轨运作”状态
A. 严重阻碍了英国民主政治进程
B. 反映出议会已经丧失了立法权
C. 为之后形成议会中心奠定基础
D. 为首相权力扩张提供了可能
《汉漠拉比法典》中称其条文是太阳件的旨意,《摩奴法典》被称为摩奴神的旨意,《古兰经》被称为真主的旨意。而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典《十二铜表法》是“十人立法委员会”制定的,并未称是神意,相反,其中还有调整宗教关系的条文。这表明罗马法
A. 否定宗教和神学 B. 重实际而不尚理论
C. 体现了自然法精神 D. 具有人文主义精神
公元前300年,古罗马公布的给予公民就任何官方作出的判决具有上诉的权利,同时期的另一个措施是要求半数的祭司团成员为平民。这些举措
A. 体现出罗马法律普遍公正性
B. 表明祭司在当时具有法律特权
C. 重视维护罗马公民的权益
D. 一定程度上削弱祭司的司法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