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记忆60年》中记载,毛泽东访苏期间曾参观斯大林汽车厂。从没有目睹过汽车生产的过程、仍然乘坐着苏联轿车的毛泽东,看着流水线上一辆一辆下线的汽车,对身边的陪同者说“我们也要有这样的汽车厂”。这些想法体现在我国的
A. 工业化建设中
B. 社会主义改造中
C. “大跃进”运动中
D. 人民公社化运动中
(题文)1876年时,开设在上海虹口一带的西餐馆有“华人间亦往食焉”……到八、九十年代,《大公报》经常登载“品升楼”、“德义楼”、“番茶馆”的广告,称它们专办“英法大菜”、“请得巧手外国厨房精调西菜”。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近代中国的餐饮业获得快速发展
B. 百姓生活带有半殖民地的色彩
C. 西方生活方式逐渐为国人所接受
D. 西餐已取代中国传统饮食习俗
1935年12月,国民党通过的《确定国民经济建设实施计划》规定:“在目前国际情况下,凡基本工业之创办,重大工程之建筑,均须择国防后方之安全地带而设置之。”计划旨在
A. 发展重工业增强国防力量
B. 缓和世界经济大危机的冲击
C. 备战抗击日本侵略的战争
D. 改变工业分布不均衡的状况
1918至1922年,江南造船所在美国提供材料、图纸和工程师的情况下,为美国政府先后建造了四艘万吨级舰船,这是当时远东地区所造最大吨位的船舶。1918年,上海王岳记机器厂制造出了中国第一台万能铣床。1919年,福建船政局制造了我国第一批飞机。这表明
A. 我国的重工业有了较大的发展
B.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结构趋于合理
C. 民族工业的半殖民地特征明显
D. 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工业成就巨大
1883年,《字林沪报》报道:“凡开矿公司如长乐、鹤峰、池州、金州、荆门、承德、徐州等处,一经禀准招商集股,无不争先恐后,数十万巨款,一旦可齐。”这一报道反映了
A. 近代企业分布日益合理
B. 近代企业规模逐渐扩大
C. 兴办实业热潮迅速掀起
D. 近代企业竞争渐趋激烈
1921年,我国面粉工业23.5%集中在上海,22.7%集中在哈尔滨;1922年全国共有150万枚纱锭,其中41.8%集中在上海,37.9%集中在天津、武汉、无锡、南通、青岛。材料表明近代中国民族工业
A. 原料供应不足
B. 发展速度迅猛
C. 资本明显短缺
D. 地区分布失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