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1763年以前)在西非,土著酋长们基本上把欧洲商人限制在沿海贸易站。在中东、印度和中国古老的文明中心,各土著民族如人们可能预料的那样,对欧洲入侵者的文化根本没有印象。穆斯林土耳其人虽与基督教欧洲人关系最密切,但极其看不起他们。”由此可以看出
A. 早期欧洲殖民扩张对亚非土著文化没有影响
B. 早期欧洲殖民扩张对亚非土著文化影响较小
C. 18世纪以前世界其他地区无视欧洲文化存在
D. 18世纪以前欧洲文化已经融入亚非各国文化
布罗代尔在《15到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中指出:“15世纪……欧洲一鼓作气地(或几乎如此)挪动了自己的疆界,从而创造了奇迹。”所谓“挪动了自己的疆界”是指
A. 西欧国家开拓海外殖民地 B. 世界各大洲在地理上连为整体
C. 西欧国家开辟新航路 D. 欧洲开始一体化过程
据统计,1992年全国辞去公职经商者达12万人,未辞职而以各种方式投身商海者超过1000万人,这种现象被称为“下海潮”。这反映了
A.市场经济改革成为社会共识 B.多种经济成分开始共同发展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D.计划经济开始转向市场经济
下面是某同学的学习笔记,根据所写内容,我们可以判断其学习的内容是
A. 战后西方国家的经济调整
B. 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C. 新中国的三大改造
D. 当代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
1977年11月召开了全国计划工作会议。会议提出,到本世纪末我国主要工业产品产量要分别接近、赶上和超过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分别接近、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这反映出
A. 文革后工作重点向经济转移
B. 经济工作中的“左”倾现象依然严重
C. 文革后生产积极性高涨
D. 国家制定了明确的经济目标
从1949年10月到1956年底,中国私营工商业经历了两个阶段。首先,中央和各级政府根据“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和在国营经济领导下“分工合作,各得其所”。其次,对私营工商业的政策是逐步地、有计划地开展公私合营。这两个阶段( )
A. 工商业的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
B. 共同反映了对资本主义的利用
C. 发展目标主要是恢复国民经济
D. 分别属于过渡时期和建设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