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网友从网上找到一部20世纪90年代的著作,据目录推测该书的主题应是
A. 清算“文化大革命”的“左”倾错误
B. 制定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战略
C. 探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方向
D. 总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成果
1961年,教育部开始调整北京等地区的高等学校,采取定(发展规模)缩(缩小发展规模)并(与他校合并)迁(迁离北京)放(下放地方领导)停(撤销停办)的方法。这一政策旨在
A. 摆脱计划管理体制对教育的影响
B. 适应国家工业化发展的需要
C. 缓解教育规模与经济发展的矛盾
D. 促进高校学科建设均衡发展
1950年中财委在《关于制定1951—1955年度恢复和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经济国家计划方针的指示》中指出:五年内禁止在上海再建设大规模的企业。这一指示
A. 适应国家工业布局的调整
B. 表明上海工矿企业的落后
C. 适应国家经济重心的转移
D. 表明私人资本抵制工业化
下面是1873—1920年中国的进口值和机制品出口值统计表(单位:万元),此表信息反映了
年份 | 1873 | 1893 | 1903 | 1920 |
进口值 | 10349 | 23582 | 72130 | 118759 |
机制品出口值 | 180 | 470 | 11423 | 19694 |
资料来源: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第72—73页,科学出版社,1958年。
A. 中国贸易逆差扩大趋势
B. 中国半殖民化程度不断加深
C. 中国近代工业持续发展
D. 民族工业受外国商品的排挤
鸦片战争之后的近十年,在西方工业品冲击下,如棉纺织业、制针业等行业日益衰落,但类如制茶、缫丝等传统行业却获得较快发展。这时发展较快的行业主要是因为
A. 近代民族工业兴起
B. 继承传统工艺品质优良
C. 清廷允许民间设厂
D. 产品适合国际市场需求
明中叶以后,出现了官员“觉得心里不耐烦做此道路”便辞官经商,读书人“为士不振”便“凑些资本,买办货物,图几分利息”的现象。这一现象反映了
A. 专制制度的松弛
B. 社会风尚的变化
C. 市民阶层的产生
D. 理学思想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