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世纪的时候,欧洲人开始大量购买亚洲的辣椒、丝绸和其他物品。然而,1400年后变得不那么容易买到。”美国历史教科书中这一记述其目的是想论证
A. 欧洲人口的迅速增长
B. 亚洲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C. 开辟新航路的必要性
D. 亚洲是世界贸易的中心
“女工的工作时间如此之长,而且还要站立操作机器,所以在招募女工的时候,许多工厂都要求女工是天足。恒源纱厂就有一次,因为那女孩是小脚,而把她辞退。”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 机器生产有助于改变缠足陋习
B. 工厂招工歧视女工
C. 辛亥革命后缠足陋习被彻底废除
D. 当时女工工作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
1903年4月17日《大公报》注:“他们(当时的上海居民)看着外国事,不论是非美恶,没有一样不好的;看着自己的国里,没有一点是好的,所以学外国人惟恐不像。”材料表明当时上海居民
A. 生活方式和日常消费西方化
B. 注重传统习俗与西方习俗的融合
C. 盲目崇洋和讲求虚荣
D. 从不接受西方的习俗
20世纪初,上海《良友》画报中女性读书成为重要题材,其中《女子读天演论》是典型的代表作,画报中女子气质娴静,手握书卷,这幅作品呈现了书的名字《天演论》,却不是《女诫》或《列女传》等女学教材。这种情况表明
A. 新式学堂教育发展迅速
B. 上海成为女性解放的中心
C. 女性读书开始为人们接受
D. 民族危机冲击着传统观念
有网友从网上找到一部20世纪90年代的著作,据目录推测该书的主题应是
A. 清算“文化大革命”的“左”倾错误
B. 制定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战略
C. 探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方向
D. 总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成果
1961年,教育部开始调整北京等地区的高等学校,采取定(发展规模)缩(缩小发展规模)并(与他校合并)迁(迁离北京)放(下放地方领导)停(撤销停办)的方法。这一政策旨在
A. 摆脱计划管理体制对教育的影响
B. 适应国家工业化发展的需要
C. 缓解教育规模与经济发展的矛盾
D. 促进高校学科建设均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