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洪武十三年,丞相胡惟庸被公开处死后,朱元璋编撰了一系列皇谕钦训:《臣诚录》记录了...

洪武十三年,丞相胡惟庸被公开处死后,朱元璋编撰了一系列皇谕钦训:《臣诚录》记录了212名违背君命的亲王、高官、皇族和宦者的名氏;《相鉴》记录了历史上82名“贤”相和26名“奸”相。朱元璋采取以上措施的根本目的在于

A. 震慑官员

B. 整治朝纲

C. 罢除丞相

D. 强化君权

 

D 【解析】:朱元璋编撰《臣诚录》是想用反面教材来警示官员,防范官员作奸犯科,其根本目的在于加强君主专治,所以本题选D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题文)有学者在研究中国早期国家时注意到:周“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这表明

A. 官僚体制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宰

B. 素养不同的人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

C. 以分封制构架国家垂直管理地方形式

D. 国家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

 

查看答案

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宋应星(1587-1666)青年时曾考取举人,后来连续六次赴京参加进士考试,均名落孙山。45岁以后,面对明末流民遍地的现实,宋应星不再追求科举功名,转而探求致富之术。他全面搜集整理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撰成《天工开物》-书,书名取天工人其代之”“开物成务之义。正如宋应星在该书的序言中所说,是书与科举功名毫无关系,当时士大夫对这部书不屑一顾。后来乾隆时鳊《四库全书>,不予收录,民间因此更不敢印行。这部书在19世纪传入欧洲后,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是我们今天探讨古代科技成就的重要文献。

——摘编自潘吉星《宋应星评传》等

材料二

牛顿(1643-1727)自幼喜欢钻研科学。1687年,他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阐述了其后被视作真理的物体运动三大定律。该书受到学术界的赞颂,很快销售一空。同年,牛顿被选为国会议员,后被封为爵士,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长和法国皇家学会会员。当时他被公认为活着的最伟大的科学家,英国有学识的人都把牛顿奉为他们的首领,承认他是他们的主帅和大师。伏尔泰全面接受了牛顿的自然哲学,并与人合作发表了一本关于牛顿力学体系的通俗著作。18世纪中期,牛顿的理论体系在欧洲各国得到广泛认可,对整个欧洲和世界的科学与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詹姆斯·格雷克《牛顿传》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宋应星、牛顿二人科技成果的特点及它们出现的背景。(15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二人科技成果命运不同的原因。(10)

 

查看答案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正义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人类对美好、和平与友善的追求,就像我们的血液永远是红色的,世代不会改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建立一个世界上所有国家都参加的联盟,不管是大国还是小国,一起合作来维持和平,这是威尔逊总统梦寐以求的事。……联盟,从来没有取得它的创始人所期望达到的出色成就,……在所有重大危机中,人们不是不听联盟的话,就是根本不理睬它。

—(美)伯恩斯·拉夫尔《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法国主张建立一支由国联调遣的国际部队,英国担心法国将在其中起主导作用,美国也不同意,法国的建议没有实现。……国联正式成立时,会员国只有23个,苏俄和战败国最初都被排斥在国联之外,美国没有加入国联。……国联盟约规定的形成决议所需要的“全体一致”原则,实际上使国联失去了制止侵略、制止战争的可能性。

—摘自人教版《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三联合国宪章“是一部美国文献”,虽然在某些方面美国对苏联做出了让步,但实际上美国有“隐蔽”,几乎所有拉美二十多个国家政府一致在重要问题上跟着华盛顿投票,华盛顿利用它的多数席位可使控制票数不足的莫斯科屡次反对却归于无效。

—摘自王斯德《世界当代史》

材料四1965年,根据第三世界国家的建议,联合国大会将安理会的非常任理事国从原来的6个增加到10个,经济及社会理事会的理事国从1973年起增加到54个。这些增加的名额,大多数给了亚、非、拉国家,这就使得联合国中第三世界反对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的力量逐渐占据上风。

—摘自王春良《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史》

(1)结合20世纪30年代发生在亚非的相关史实,说明材料一中“在所有重大危机中,人们不是不听联盟的话,就是根本不理睬它”的观点?

(2)联合国与国联相比,在制止战争方面明显发挥了更大的作用。根据材料二,分析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相对应的优势。

(3)依据材料三、四指出,战后初期至20世纪60、70年代,联合国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并列举20世纪70年代能够体现这种变化的典型事例。

 

查看答案

(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魏孝文帝的文化习俗改革是从婚俗改革开始的,拓跋贵族与汉族高门建立了广泛的姻亲关系。太和二十年鲜卑复姓,在把宗族十姓改为汉姓的同时,还特别规定十姓百世不通婚。

——史仲文《中国全史》

材料二  宗教改革前,婚姻审判权掌握在天主教会手里。欧洲盛行僧侣教士的独身制度.推行禁欲主义成为罗马教会公开标榜的政府目标,提倡不婚单身并且规定不允许离婚。当时,有40%的妇女过单身生活。马丁﹒路德发起了修女还俗、教士结婚运动,提出制定新的婚姻法规,用政府控制的世俗法庭或由政府授权的教会法庭审核批准结婚。

——朱孝远《宗教改革和婚姻的世俗化》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概括北魏孝文帝和马丁.路德在婚俗方面的各自改革措施。

(2)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婚俗改革作用的认识。

 

 

查看答案

为建立独立、民主、统一、富强的新中国,近代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不懈的探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果我们能从今天就醒起来,那么中国前途的命运,还是很大的希望。……我们就是要从革命这条路去走,拿革命的主义救中国。

——孙中山1924年在广州的演讲

材料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建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劳苦大众当家作主的新型国家,是中国共产党建立人民政权的探索和尝试……当年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是今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雏形,这里是共和国的摇篮。

——中共赣州市委、赣州市政府《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历史画册》

材料三  1944年9月15日,中国共产党代表林伯渠在国民参政会第三届三次大会上提出:“希望国民党立即结束一党统治的局面,由国民政府召集各党、各派、各抗日部队、各地方政府、各人民团体的代表,开国是会议,组织各抗日党派联合政府。”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公开地提出建立联合政府的主张。建立联合政府就是要结束国民党的一党专制。实行民主基础上的多党制。

——谢春涛主编《历史的轨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1)依据材料一,“拿革命的主义救中国”是要建立什么样的国家,分析未能建立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怎样理解“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是今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雏形”?分析其建立的历史条件。

(3)材料三表明中国共产党希望建立什么样的国家?新民主主义革命结束后建立起来的新中国是什么性质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