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875—1878年的“丁戊奇荒”,造成1000余万人饿死,2000余万灾民逃荒...

1875—1878年的“丁戊奇荒”,造成1000余万人饿死,2000余万灾民逃荒。郑观应在上海募捐的同时提出构建符合近代中国国情的社会福利保障体系的主张,以官绅合力,以工代赈等多元化方式筹资,设立慈善机构,对灾民实施“教养兼施”。据材料可知

A. 当时中国社会备荒机制不健全

B. 郑观应最早提出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C. 清政府救灾与防灾措施较完备

D. 清政府借鉴西方慈善文化并已施行

 

A 【解析】从材料“1875—1878年的‘丁戊奇荒’,造成1000余万人饿死,2000余万灾民逃荒”中可以分析出,“丁戊奇荒”造成了社会大的灾荒,这说明当时清政府的社会备荒制度不完善,救灾和防灾措施不完善,故A项正确,C项错误;B项说法错误,错在“最早”;D项说法错误,错在“已施行”。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明清时期的中外贸易,中国长期顺差,海外白银大量流人中国(见下表),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中国经济发达领先于世界各地

B. 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商品经济发达

C. 新航路开辟对中西方贸易影响

D. 海禁对中国商人和外国商人政策差异

 

查看答案

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对分科取士有过中肯评价:“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以置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这一评价中肯在

A. 肯定了选官制度对官僚政治的积极作用

B. 看到了两种选官制度在选才方式上的不同

C. 肯定了科举制对政治的有利影响

D. 肯定了科举制有利于提高官员素质

 

查看答案

《逸周书》(原名《周书》,是一部记载西周浩誓辞命的记言性史书,作者不详,此书经后代学者考定为先秦古籍。)卷五《作摊解》称:“西土为方千里,分以百县,县有四郡。”据此推定

A. 西周出现了郡与县是可信的历史

B. 西周时贵族政治解体了

C. 郡县制在西周已经出现

D. 西周时县与郡的长官由周王任命

 

查看答案

商鞍《君臣》中记载:“言不中法者,不听也;行不中法者,不高也;事不中法者,不为也。”这表明当时

A. 分封制瓦解、君主专制建立

B. “以法治国”成立为治国标准

C. 法家是最受人民推崇的学派

D. “以法治国”成为百家共识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762年,隐居在巴黎近郊的卢梭完成了他最为人知的著作——《社会契约论》,这部著作以“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开头,阐发了一个理想的社会建立于人与人之间的契约关系,一个完美的社会是为人民的“公共意志”所控制的重要观点。……卢梭还正式出版了一部关于道德问题的充满激情的感伤小说《新爱洛绮思》,似乎欧洲的所有妇女和一半男人都为之落泪。人们常说,浪漫主义伴随着这部小说而诞生。

——摘自(美)克里斯蒂安松《文件中的历史》等

材料二18世纪晚期,工厂制度出现了。钟表、机器和车间的规定创造了新的劳动节奏。产业工人一般每周工作6天,每天工作12至14小时。他们还要面对时时刻刻的严格监督,打个盹或是和同伴说句话都不行。男人、女人和孩子加紧生产,工资却很低,没有完成定额就要受到惩罚,无论是机器还是工序都没有考虑安全因素,因此早期的工人总是要面临发生事故致伤甚至致死的风险。19世纪30年代,有学者一语揭破:“在这里,文明表现了它的奇迹,文明的人几乎变成了野人。”

——据(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等整理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17、18世纪体现人文主义发展的启蒙思想内容。

(2)18世纪后半期至19世纪上半叶,启蒙思想家倡导的社会理想与现实出现了强烈反差。根据材料二,概括这一时期欧洲社会“理想与现实”反差的主要表现。结合所学,简述19世纪上半叶欧洲工人阶级和科学社会主义者在机器轰鸣声里的抗争与思索。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