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发表就职演说时说:“我们寻求一个开放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国家无论大小,它们的人民都不生活在愤怒的孤立状态之中。”尼克松发表这番言论的背景是
A. 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B. 中、美两国共同受到苏联的威胁
C. 美国对华孤立封锁政策已经破产
D. 中国社会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著名外交家乔治·凯南说:“我们坚持采取欧洲联合的方式,是希望促使欧洲人以欧洲大家庭一员而非民族主义者的方式思考欧洲面临的经济问题。”乔治·凯南的这一观点
A. 加剧了西欧社会的分裂与对抗
B. 对欧共体的作用估计过高
C. 出于美国对苏冷战需要的考虑
D. 侵犯了欧洲民族国家的主权
1919年10月,沈仲九在《五四运动的回顾》中指出:“前清时候的学生也有做革命事业的,但他们都是离了学生的地位,而且是个人行动的,若用学生的资格,大家联合起来,去做关系国家社会的事业,是没有的。”这一变化主要缘于
A. 新文化运动解放思想
B. 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
C. 学生社会地位的提高
D. 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增强
1912年春,孙中山代表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两个“临时”的提法反映了
A. 革命党人为袁世凯夺权留余地
B. 革命党人追求民主共和的精神
C. 中华民国政权还缺乏人民支持
D. 孙中山不计较个人名利的品质
从1937年底至1941年2月,仅在武汉、重庆接待的西方记者就有168人,其中美国媒体记者占到了77人。此后,更多的国际新闻机构及工作人员进驻重庆,至1942年初重庆大约有西方媒体机构23家。这说明
A. 西方记者秉持中国利益至上全程报导
B. 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引起西方重视
C. 国际时局变化影响西方媒体关注程度
D. 国民政府进行的抗日动员受西方肯定
民国初期,史学界对近代史开端的说法,有“明清之际”与“鸦片战争”两种观点。到了20世纪30年代,出版的中国近代史著作则大多以鸦片战争为起点,鸦片战争开端说成为史学界主流观点。这一变化说明
A. 史学研究以近代史为主
B. 民族危机影响史学研究
C. 政府重视发展学术研究
D.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