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货殖列传》中强调:“网疏而民富……故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驱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也”。这里体现的经济思想是
A. 轻徭薄赋,劝课农桑
B. 发展经济,农商并重
C. 因势利导,适当放任
D. 因地制宜发展商业
著名史学家王家范先生曾经精辟地指出小农经济一锄、一镰(或者再加上一犁,不是家家都有畜力,那就用人力拉犁)、一个主要劳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对这段话理解准确的是
A. 小农经济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B. 小农经济非常脆弱
C. 小农经济具有稳定性、落后性
D. 小农经济只需一些简单工具
苏洵认为“井田废,田非耕者之所有,而有田者不耕也,耕者之田资于富民,富民之家地大业广……是以田主日累其半,以至于富强;耕者日食其半,以至于穷饿而无告。”这说明废井田
A. 有利于封建土地制度确立
B. 加大了社会的贫富悬殊
C. 有助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D. 有效地遏制了土地兼并
《左传·成公十三年》载:“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用复合陶范铸造鬼斧神工的青铜礼容器和礼乐器,成为中国青铜文明的标志性工艺,考古发掘出夏商时期大量的青铜爵、鼎和箭头,意味着这种技术成果主要体现了统治者
A. 提高凝聚力和掌握绝对的打击能力
B. 征服自然和扩大统治区域
C. 提高贵族宫廷生活品质和争霸战争的需要
D. 利用神权的力量巩固中央集权统治
周公将从远古到殷商的礼仪进行了大规模的整理、改造和规范化,孔子也一再强调自己“梦见周公”“吾从周”。但后世普遍认为儒家思想的开创者是孔子而非周公,这主要是基于孔子
A. 将血缘纽带注入到政治秩序之中
B. 更加注重等级规范和尊卑秩序
C. 将礼乐制度改造为封建统治秩序
D. 高扬道德自觉并关注人伦亲情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72年9月,文部省颁布了第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改革的文件——《学制》。《学制序文》中说:“人之所以立其身,治其产,昌其业,以遂其生者,此无他,端赖修身,开智,长其才艺也。而修身、开智、增长才艺又非学不可。故有学校之设立。”同时指出改革教育的目标是“自今以后一般人民,无论华族、士族,农工商及妇女,必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人”。政府将全国划分成学区,设置各级、各类学校,逐步普及小学义务教育。1890年10月,日本明治天皇签署颁布了《教育敕语》。
——叶立群《日本的教育改革)》
材料二 1901年清末新政伊始,清廷就启用管学大臣张百熙着手学制制定工作。1902年8月,清政府正式公布中国近代第一部学校系统章程《钦定学堂章程》,亦称“壬寅学制”,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系统完备的现代学制,学制规定了各级各类学堂的培养目标、修业年限、入学条件、课程设置及相互衔接的关系,其主要内容多参照日本学制。1904年1月,清延再次颁布由张百熙等拟定的《奏定学堂章程》,其中强调,“至于立学宗旨,勿论何等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俾学生心术壹归于纯正,而后以西学沦(注:渗透)其智识,练其艺能,务期他日成材,各适实用,以仰副国家造就通才,慎防流弊之意。”
——刘翔《论明治维新对清末学制改革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日本的教育改革特点。
(2)综合以上两则材料.指出中日两国教育改革的相似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