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大国关系是世界经济、政治演变的反映,又深刻...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大国关系是世界经济、政治演变的反映,又深刻地影响着世界经济、政治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50—1663年,英国接连颁发了几个航海条例,以打击荷兰对海上运输和殖民地市场的独占。1651年英国发布第一个航海法令,规定欧洲货物只能用英国船只运往英国领土,在非洲、亚洲、美洲出产的货物只能由英国或英国殖民地的船只运达。1660年又颁布第二个航海法令,特别规定船长和至少四分之三的船员必须是英国人。……代表重商主义的《航海法令》1849年受到限制,只适用于联合王国的沿海贸易,到1851年,该法被彻底废止。

—高德步《世界经济史》

材料二 战争开始的时候,美国政府为美国船只提出传统的中立权原则,因为他们希望继续与交战国,尤其是英国和法国进行贸易。由于德国的水面舰只被围困在波罗的海,德国战时领导者不异铤而走险,……1915年5月7日,一艘德国潜水艇在爱尔兰海域附近击沉了一艘客船“路西塔尼亚”号,造成1198人死亡,其中包括128位美国人。……美国公众感到非常愤怒,在接下来的两年里,美国人的情绪日益转向反对德国。

—(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航海条例》实行的两百年中英荷两国国际地位的变化,并指出《航海条例》废止所反映的世界经济发展趋势。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对德政策变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指出法国对新中国态度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此变化的影响。

 

(1)变化:英荷之间的矛盾激化,爆发了三次英荷战争,荷兰丧失了海上霸主地位;英国逐步确立殖民霸主地位。 趋势:从重商主义到自由主义;从商业资本主义到工业资本主义;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步形成。 (2)大战爆发前,美国同德国的关系已经十分紧张;随着经济联系的加强,美国与协约国日益接近;德国实施“无限制的潜艇战”,损害了美国利益;美国民众的情绪日益转向反对德国。 (3)变化:由敌视到对话再到正式建交。 影响:新中国与西方大国的关系实现了首次突破,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美国孤立新中国的政策;有利于缓和亚洲和世界的紧张局势;推动了世界多极化趋势。 【解析】 (1)本题根据材料一“英国接连颁发了几个航海条例,以打击荷兰对海上运输和殖民地市场的独占……代表重商主义的《航海法令》1849年受到限制……1851年,该法被彻底废止”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英荷战争、殖民霸主地位的变化等方面简述《航海条例》实行的两百年中英荷两国国际地位的变化。再从自由主义、工业革命、世界市场等方面指出《航海条例》废止所反映的世界经济发展趋势。 (2)本题根据材料二“一艘德国潜水艇在爱尔兰海域附近击沉了一艘客船……其中包括128位美国人。……美国公众感到非常愤怒,在接下来的两年里,美国人的情绪日益转向反对德国”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美德关系、美国与协约国关系、无限制的潜艇战、民众情绪等方面分析美国对德政策变化的原因。 (3)本题根据材料三“法国加入‘联合国军’……1964年法国与新中国建交”即可从敌视到建交的过程指出法国对新中国态度的变化。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新中国的地位、美国的政策、紧张局势缓和、多极化趋势等方面分析此变化的影响。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56年,亚历山大二世向莫斯科贵族发表演说时说:“到处在谣传,我要给农民自由,这是不公正的,……但是,遗憾的是,农民和他们的地主之间存在着敌对情绪,并因此发生了许多不服地主管柬的事情。……因而,从上面解决要比从下面解决好得多。”

——摘自孙成木《俄国通史简编》

材料二1868年4月的一天,日本京都皇宫的大殿内,天皇率领群臣宣读誓词:“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上下一心,大展经论;官武一体以至庶民,各遂其志,务必人心不倦;破历来之陋习,基于天地之公道;求知识于世界,大力振兴皇基。”这就是日本历史上著名的“五条誓文”。

——摘自《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上谕,上谕说:“数年以来,中外臣工讲求时务,多主变法自强。……惟是风气尚未大开,论说莫衷一是,或托于老成忧国,以为旧章必应墨守,新法必当摈除,从喙哓哓,空言无补。……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教空疏迂谬之弊”。以皇帝名义“诏定国是”,其目的是“以变法为号令之宗旨,以西学为臣民之讲求,著为国是,以定众向,然后变法之事乃决,人心乃一,趋向乃定。”

——摘自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请回答: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述三国解决社会危机的角度(或者侧重点)有何不同?上述三国采取的改革方式有何相同之处?

(2)上述三国改革出现了不同的结果,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改革成败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查看答案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德国总统由全体德意志人民选举之,任期为七年,可连选连任。德国总统掌握德国全部武装力量之最高统帅权。如某一邦不履行其依照德国宪法或德国法律所规定之义务时,德国总统得使用武力强制之。如德国境内之公共安宁和秩序受到严重扰乱或危害时,德国总统得采取必要之措施,需要时并得使用武力。德国总理和各部部长为行使其职责,应取得德国国会之信任,当国会以明显之决议对其中之一员撤销其信任时,该员应即退职。

—摘编自德国“魏玛共和国宪法”(1919年)

材料二联邦总统由联邦大会不经讨论而选举产生,任期5年,只能连任一次。联邦政府由联邦总理和联邦各部部长组成。联邦总理根据联邦总统提名,由联邦议院不经讨论而选举产生,获得联邦议院过半数票者当选为联邦总理。外交事务、联邦财政等由联邦行政和下属行政机构予以管理。联邦国防部长对武装部队拥有命令权和指挥权。

—摘编自《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基本法》(1948年)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以来德国三部宪法中有关行政权规定的演变及其趋势。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联邦德国基本法关于行政权的规定发生变化的原因。

 

查看答案

不同的历史时期,国共两党合则有利于民族的利益,分则有损民族的利益。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孙先生手创之中国国民党,历尽艰辛,无数先烈前仆后继,终于推翻帝制,建立民国。光辉业迹,已成定论。国共两度合作,均对国家民族作出巨大贡献。首次合作,孙先生领导,吾辈虽幼,亦知一二。再次合作,老先生主其事,吾辈身在其中,应知梗概。事虽经纬万端,但纵观全局,合则对国家有利,分则必伤民族元气。今日吾弟在台主政,三次合作,大责难谢。……评价历史,展望未来,应天下为公,以国家民族利益为最高准则,何发党私之论!

—1982年7月24日《廖承志致蒋经国先生信》(节选)

请回答:

书信往往带有浓厚的亲情、乡情,反映写信者的诚挚愿望。据材料,指出作者的政治愿望。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有利于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积极因素。

 

查看答案

20世纪50年代,在评论某一国际会议时,美国舆论认为,某些代表的亲美发言“没有对会议的结果产生任何影响”,“几个信仰美国哲学的亚洲朋友的声音很快就沉寂下去了”。据此可知,这一会议

A. 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联系

B. 开始冲破了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

C. 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两极格局

D. 实现了印度支那问题的和平解决

 

查看答案

《十二铜表法》第九表规定了立法者不得为个人利益立法,贪官污吏应受到惩罚,任何人非经审判,不得被处死刑;第八表限制了利率,每月利息不得超过1%;第三表规定了还债的30天“恩惠期”等。有关《十二铜表法》的上述规定

A. 体现了平民斗争成果

B. 保护了自由人的利益

C. 强调司法程序的严格

D. 突显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