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李鸿章曾赞叹一种中国人称之为“德律风”的西方发明:“无智愚长幼之别,无学习译录之...

李鸿章曾赞叹一种中国人称之为“德律风”的西方发明:“无智愚长幼之别,无学习译录之难,人手而能用,着而能得声。坐一室可对百朋,隔颜色而可亲声咳。此亘古未有之便宜,故创行未三十年,遍于各国。其始之达数十里,现已可通数千里。”此发明是(  )

A. 火车 B. 电话 C. 轮船 D. 电报

 

B 【解析】 从材料中的信息“人手而能用,着而能得声”可以判断是电话,故B正确;火车和轮船是交通工具,不符合“人手而能用”,排除AC;电报传递的是文字信息,不能“得声”,排除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20世纪30年代郁慕侠《上海鳞爪》记述:“现下上海所谓一般新时代的女子,她必穿了短旗袍,着了高跟皮鞋和肉色丝袜,烫了水波式的头发,画了笔直细长的眉毛……可惜头发不金黄,鼻子不高大,眼睛不深陷,和真正道地的外国摩登女子相形之下,还差一些,也是她们的遗憾。”由此可以看出近代上海(  )

A. 开始出现西化现象和崇洋心理    B. 女性生活受外来因素影响较大

C. 西方的生活方式都到普遍认同    D. 社会生活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

 

查看答案

1982年,深圳率先放开一切生活必需品的价格,逐步取消粮票和粮本等各类票证,终结了几十年的票证制度。1983年,新中国第一张股票“深宝安”发行,深圳第一家股份制企业诞生。对以上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 体现了特区发展过程中的创新精神

B. 标志着对外开放格局已经初步形成

C. 初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 意味着社会主义商品体系基本建立

 

查看答案

1992年是中国改革的标志性分水岭。在这一年抵达北京履新的前世行驻华首席经济学家华而诚向南方周末记者讲述他当时的感受,“如果说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索,1992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

A. 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    B. 形成了全方位的开放新格局

C. 肯定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    D. 确定了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

 

查看答案

城镇人口数量的变化能够反映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状况。与下图现象直接相关的是( 

A. 人民公社化运动掀起    B. “大跃进”运动的开展

C. “一五”计划实施    D. 工业化基本实现

 

查看答案

全国抗战爆发前后的短时期内,国民政府组织了极大的人力、物力将东部沿海的大部分高等学校和大量战略物资、工矿企业抢运到了云、贵、川等地。有史学家称其为东方的敦克尔大撤退。这次大撤退最重要的意义在于(    )

A. 为迁都重庆奠定了基础

B. 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掠夺中国资源的阴谋

C. 为持久抗战奠定了物质基础

D. 改变了中国的工业布局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