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20世纪在世界现代化发展道路上有着三个重要的改革调整机遇。一次是在20世纪20年...

20世纪在世界现代化发展道路上有着三个重要的改革调整机遇。一次是在20世纪20年代初的俄国,一次是30年代资本主义大危机时期的美国,一次是发生在70年代末期以来的中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21年列宁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

必须再退,再后退,从国家资本主义转到由国家调节买卖业和货币流通,商品交换没有得到丝毫结果,私人市场比我们强大,通常的买卖、贸易代替了商品交换。

材料二:《全国工业复兴法》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建立国家复兴管理局。二是由国家举办各种公共工程,减少失业大军。三是适当提高劳工地位,改善劳工待遇。劳工组织有与资方谈判的权利,雇主不得以工人参加何种工会作为雇佣条件,雇主必须限定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限额,不得雇佣童工。

材料三  所谓“新”,指的是(美国)抛弃了自1776年以来所确定的自由放任、自由竞争和通过资本主义经济本身自我调节的基本原则,实现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全面干预和调节。

——《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

(1)结合材料一说明苏俄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办法失败后,又采取了怎样的经济政策?该政策的中心措施是什么?材料中的“再后退”退到什么地步?

(2)依据材料二,概括罗斯福新政中有关社会保障的具体内容。结合材料二、三概括罗斯福新政的特点。

(3)20世纪20和30年代,苏俄和美国世界上两个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为恢复经济都进行了经济改革,对照两国经济改革的内容不难发现:“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这说明了什么?

 

 

(1)新经济政策.实行国家资本主义.由商品交换(以物易物)退到私人买卖,发展商品生产. (2)以工代赈;劳工组织有与资方谈判的权利;工人可自由参加工会;规定最高工时;规定最低工资;禁用童工.国家干预经济并以立法的形式解决问题. (3)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经济与资本主义经济并不是根本对立的,社会主义可以发展市场经济,资本主义同样可以发展计划经济,两者可以相互借鉴. 【解析】 (1)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1921年” “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可知是新经济政策;关于新经济政策的措施可从国家资本主义方面回答;关于退,根据材料“从国家资本主义转到由国家调节买卖业和货币流通,商品交换没有得到丝毫结果,私人市场比我们强大,通常的买卖、贸易代替了商品交换”概括即可。 (2)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内容,根据材料“由国家举办各种公共工程,减少失业大军”可概括为以工代赈;根据材料“适当提高劳工地位,改善劳工待遇。劳工组织有与资方谈判的权利” 可概括为劳工组织有与资方谈判的权利;根据材料“雇主不得以工人参加何种工会作为雇佣条件,雇主必须限定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限额,不得雇佣童工”可概括为规定最高工时、规定最低工资、禁用童工。第二小问特点,根据材料“实现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全面干预和调节”即可概括特点。 (3)本问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从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发展的手段、两者可以相互借鉴共同推动经济发展方面思考作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城市告别传统城市形态走向近代是从19世纪40年代才开始的。中国的城市近代化发韧于西方资本主义的侵入,首先在通商口岸崛起。这些通商城市以贸易为中介,并通过强行建立租界等手段,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新的技术、城市建设与管理、文化样式及价值观念移植嫁接到传统城市之中,从而使这些城市走出乡村社会及文化的包围而开始了艰难的近代之旅。

—摘自《中国近代城市化与城市近代化论略》

材料二2010年全国第三次妇女社会地位调查结果揭示,流动人口在城市中的社会保障(社会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的享有程度远低于同龄的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他们的政治和社会参与程度也远不及城市和农村居民。更为严重的是,超过2000万的流动儿童在流入地还不能得到平等接受教育和升学的权利。流动人口“市民化”的问题,直接影响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和小康社会建设,需要政府拿出真诚和有效的解决措施,并应当引起公众的高度重视。

—摘编自郑真真杨舸的《中国人口流动现状及未来趋势》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近代城市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城市化出现了什么问题?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带来重要影响。

 

查看答案

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中国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同样重要的是,宋朝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而西方与此相应的商业革命却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

—斯塔夫里阿诺斯《世界通史》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宋朝的“商业革命”有哪些表现?“西方与此相应的商业革命”具体表现及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是指什么?

材料二……在15世纪早期这段异乎寻常的历史中,……正是制度结构上和向外推动力方面的根本差别,在世界历史的这一重要转折关头,使中国的力量转向内部,将全世界海洋留给了西方的冒险事业。

(2)材料二中“中国的力量转向内部”“西方的冒险事业”各指什么?二者有何内在联系?

材料三欧洲的朗姆酒、布匹、枪炮及其它金属品被运到非洲,非洲的奴隶被运到美洲,美洲的蔗糖、烟草和金银被运到欧洲。……16、17和18世纪,亚洲仍然对欧洲商品不感兴趣,而欧洲则勉强地用金银去支付他所需要的亚洲产品(丝绸、茶叶、香料等)。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3)依据材料三概括欧洲对外贸易状况。

 

查看答案

马克思曾这样评价中国“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1/3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这真是任何诗人想也不敢想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从经济角度看,马克思主要抨击清政府

A. 地丁银制度和闭关政策

B. 重农抑商和闭关政策

C. 放宽民间设厂限制但又严防死守

D. 单纯器物变革而拒绝体制革新

 

查看答案

1991年11月,澳大利亚、中国、美国等国家和地区经济体在汉城召开会议,讨论亚太经济合作(APEC)的进程,包括巩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原则和目标、地区经济趋势和问题、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未来步骤等。这反映了亚太经合组织

A. 有利于亚太地区经济往来与合作

B. 是亚太地区国家走向联合的开始

C. 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贸易组织

D. 消除了亚太国家之间的贸易壁垒

 

查看答案

20世纪30年代,苏联的“五年计划给西方国家留下的印象似乎不像给发展中国家留下的印象那么深,……按照西方的标准,苏联公民受到了严重的剥削。”(引自《全球通史》)西方国家作出这一评价,主要是因为苏联的五年计划

A. 基本上没有促进经济的发展

B. 强调国家积累而忽视民生改善

C. 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强制劳动

D. 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