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汉以丞相总百官,而九卿分治天下之事。(东汉)光武...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汉以丞相总百官,而九卿分治天下之事。(东汉)光武中兴,身亲庶务,事归台阁(汉尚书台在宫禁内,称台阁),尚书始重,而汉公卿稍已失职矣。……(曹魏)文帝受禅,改尚书为中书。有今有监,而亦不废尚书。然中书亲近,而尚书疏外矣。东晋以后,天子以侍中常在左右,多与之议政事,不独任中书,于是又有门下,而中书权始分矣。降及南北朝,大抵皆循此制

—司马光《上哲宗乞合两省为一》

材料二清末民初中央经济管理机构变革简表

 

 

概况

清朝末年

清朝以六部中的户部、工部主管财经。1903年仿西方制度增设商部,鼓励实业。1906年,工部并入商部,改为农工商部。另设邮传部,主管交通;户部改为度支部,仍管财政。

民国初年

1912年1月,南京临时政府设财政、实业、交通三部。由于存在时间短,除颁布一些政策法令外,具体业务还未开展。

1912年3月,北京政府将实业部细分为农林、工商两部。1912年12月,又合并为农商部。期间广采西法,初步建立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经济法规体系。

 

 

—摘编自虞和平《中国现代化历程》

材料三1982年开始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第一次政府机构改革的组成部分。经过改革,国务院工作部门由100个精简到61个,人员编制从5.1万人减为3万人,各部委组成人员平均年龄由64岁降到60岁。这次改革是一次有益的探索,但没有触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没有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

2003年开始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是在加入世贸组织的大背景之下进行的,本次改革以调整机构设置、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为主要任务。例如: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改组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其任务是研究拟订经济和社会发展政策,指导总体经济体制改革;新设立的“国资委”负责指导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重组,新组建的商务部负责推进流通体制改革。

—综述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次政府机构改革》等

(1)根据材料一,概述两汉魏晋南北朝时代宰相制度的演变特点。这一变化到隋唐时代产生了什么制度性成果?

(2)根据材料三,1982年和2003年的国务院机构改革的中心内容主要有什么不同?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形成差异的原因。

(3)综合以上材料,请就政府机构改革调整谈谈你的认识。

 

(1)特点:皇帝利用身边的亲信分割相权,加强皇权;相权越来越分散,多机构之间相互牵制。 成果:三省六部制度确立和完善。 (2)不同:前者主要以精简机构和人员、提高政府工作效率(提高工作人员素质)为中心;后者主要以调整机构设置、转变政府职能(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政府管理体制)为中心。 原因:1982年:臃肿的政府机构不能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改革开放初期,计划经济管理体制还未突破。2003年:改革开放走向深入,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与世界经济全面接轨。 (3)认识: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例如:坚持改革发展,适应社会发展要求;明确职权划分,提高政府效率;简政放权,依法行政,建设服务型政府等。说明从略。 【解析】 本题考查古今中国的政治制度。从专制主义制度不断加强、改革开放以来的政府改革等方面来分析。 (1)结合材料信息“西汉以丞相总百官”、“(东汉)事归台阁”“汉公卿稍已失职”、“(曹魏)中书亲近,而尚书疏外”、“东晋以后又有门下,而中书权始分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分析出两汉魏晋南北朝时代宰相制度的演变特点是削弱相权,强化皇权;结合隋唐时期中枢权力体系的发展分析其成果。 (2)主要结合材料中的 “国务院工作部门由100个精简到61个, 人员编制从5.1万人减为3万人”可得出1982年主要以精简机构和人员、提高政府工作效率为中心;结合材料中“革以调整机构设置、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为主要任务” 可得出2003年主要以调整机构设置、转变政府职能为中心。结合材料中“(1982年)是一次有益的探索,但没有触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没有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 2003年开始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是在加入世贸组织的大背景之下进行的”等信息,并所学知识可以得出形成差异的原因。 (3)对政府机构改革调整的认识主要从坚持改革发展,适应社会发展要求;明确职权划分,提高政府效率;简政放权,依法行政,建设服务型政府等方面分析作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他……并没有像平民所希望的那样,剥夺贵族的土地把它们重新分给那些无地的人……为了确保贵族不破坏他的改革,他为平民提供在雅典政府的席位,他放开城邦议事会的任职资格,不再考虑公民的出身和血统”。文中的“他”是

A. 梭伦

B. 亚历山大

C. 克里斯提尼

D. 伯利克里

 

查看答案

有一次司马光批评王安石不过头会箕敛,以尽民财;民皆为盗,非国之福,王安石反驳道:善理财者,不加赋而上用足。司马光回击道:天下安有此理?天地所生财货百物,止有此数,不在民,则在官。两人争论问题的实质是

A.如何解决国库空虚的问题        B.藏富于国还是于民的问题

C.财富是否均调分配的问题        D.是否苛法重税于民的问题

 

查看答案

北宋中期出现了“积贫积弱”的局面,主持变法的王安石认为北宋贫困的症结在于

A. 冗官冗兵导致冗费

B. 中央集权过度导致地方无权

C. 生产少及土地兼并

D. 长期战争费用及缴纳“岁币”

 

查看答案

王安石一派新官僚,如吕惠卿、章悖、蔡确都因推行新政得到高位。这表明

A. 统治者重视文官的选用

B. 王安石变法成效显著

C. 宋神宗支持新政

D. 老百姓拥护变法

 

查看答案

下列王安石变法内容中,涉及民生问题的有

①青苗法

②募役法

③农田水利法

④整顿太学

⑤将兵法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③④⑤

D. ①②⑤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