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从1953年我国完成战后的经济恢复,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以后...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从1953年我国完成战后的经济恢复,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以后,资本(包括人力资本)和资源严重缺乏就开始困扰着中国共产党。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采取了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

材料二

材料三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性任务。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材料四从总体上看,我国经济目前仍然处于“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粗放型的传统发展模式。单位产值所消耗的资金、劳力、原材料和能源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以1吨标准燃料所产生的GDP比较,我国为395.8美元,美国为2172.8美元,日本为5747.8美元,德国为4351.5美元,印度为1430美元,世界平均为2167美元。消耗同样的能源所创造的产值,我国大大低于世界的平均数,单位能源平均利用率只有30%左右。研究表明,如果再不正确处理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那么多年来所取得的成果很可能被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等问题所抵消。

请回答:

(1)20世纪50年代初,中共“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具体措施是什么?有何意义?

(2)材料二反映了我国在工业化道路探索上的什么实践活动?结果如何?

(3)根据材料一、二、三,概述与20世纪50年代相比,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关于工业化道路的认识有何变化?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使其变化的主要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你对我国工业化道路的探索有哪些认识?

 

(1)具体措施:实行“一五”计划。意义:初步改变了中国工业的落后面貌,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2)实践:发动“大跃进”运动,开展了群众性的大炼钢铁运动。结果:浪费了大量人力和资源;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造成环境破坏等。 (3)变化:由注重工业化的速度和数量,转变为注重工业化的效益和质量。主要原因:新技术革命和信息社会的到来和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中国经济融入经济全球化的需要和挑战。 (4)认识:要从国情出发选择工业化道路;要适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或要改变经济发展方式)。 【解析】 (1)根据材料“20世纪50年代初”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中共“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具体措施是:实行“一五”计划;一五计划初步改变了中国工业的落后面貌,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2)第一小问,联系图片得出是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大跃进”运动; 第二小问要从资源、 国民经济比例、环境等角度归纳其结果。 (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从速度、数量到效益、质量等角度分析归纳;第二小问原因要联系科技革命、可持续发展战略、现代化的要求和全球化等因素思考,整合答案。 (4)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要联系工业化、 现代化与国情,经济发展战略的调整等予以分析说明。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电视政论片《复兴之路》,追溯中华民族的强国之梦和不懈探索的伟大历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经过20多年的探索和建设,新中国不仅赢得了政治上的独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已经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到确立和坚持,而且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起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从根本上解决了工业化从无到有的问题……一些尖端科学技术领域的重要成就,显示了中国丰厚的智力资源。

材料二 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1979年,中国农民以特有的首创精神奏响了改革的序曲,安徽和四川等一些农村开始试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同一年深圳、珠海等4个经济特区开始筹建,打开了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 

材料三 100年是漫长的也是短暂的,在人类告别风云变幻的20世纪时中国告别了上个世纪曾经的苦难,经过100多年的求索与奋斗,世界重新认识了中国,中国以新的面貌融入了世界。世纪跨越,中国人跨越的绝不仅仅是一个时间的节点,伴随着国家一起迈入21世纪的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  

——以上材料摘自《复兴之路》解说词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新中国“经过20多年的探索和建设”在哪些方面为当代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80—90年代中国为搞活经济采取了哪些重大举措。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和外交方面说明在世纪跨越的关键时期,中国如何“以新的面貌融入了世界”?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发展道路的选择上进行过哪两次成功的实践探索?

 

查看答案

2013年,美国学者彼得·马什在《新工业革命》一书中指出:1780年到20世纪末,人类共经历了四次重大的工业革命,即蒸汽机革命、运输革命、科技革命和计算机革命。前四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仅局限于发达经济体,而此次新工业革命的最大亮点是其影响将均匀地遍及全球。……将迎来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工业民主化时代。此材料反映的信息是

A. 工业生产呈现分散化特点    B. 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

C. 工业生产呈现均衡性特点    D. 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大

 

查看答案

在全球化高峰论坛上,一位经济学家指出:从地域的维度看,全球经济不可能同时一起实现一体化,而是部分地区先通过签订契约实现区域内国家经济的一体化。材料表明( )

A. 经济全球化的先决条件是经济区域集团化

B. 经济区域集团化最终决定经济全球化的实现

C. 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集团化两者不可分割

D. 经济区域集团化对经济全球化具有双重作用

 

查看答案

下面是三大区域集团的情况,下列有关结论不准确的是

名称

亚太经合组织

欧洲联盟

北美自由贸易区

建立时间

1989年

1993年

1994年

 

 

A. 欧盟合作程度最高

B. 都是经济政治一体化组织

C. 都具有地缘经济特征

D. 都是经济全球化的组成部分

 

查看答案

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组委会主席曾表示:“亚太经合组织的21个成员占了全球贸易的54%,还包括美国、日本和中国这三个全世界最大经济体。亚太经合组织可以发出一致和统一的声音来推动世贸组织的谈判。”这可以说明

A. 亚太经合组织和世贸组织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B. 区域经济集团化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

C. 亚太经合组织经济一体化必将实现政治一体化

D. 亚太经合组织是当今世界合作化程度最高的区域经济联盟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