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民过去很重视亲缘、地缘关系,然而张德元、潘林的《农民眼中的农村改革三十年——基于安徽省16市农村千人问卷调查》表明,农民的传统价值观似乎已经被颠覆(见如图),发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对内改革,打破了亲缘、地缘关系
B. 对外开放,西方拜金观念渗入农村
C.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D. 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农民的市场经济意识增强
传统观点认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资本主义=私有制+市场经济+按资分配。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实践中,邓小平同志以伟大的魄力、巨大的勇气突破传统理论的束缚,给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这里的突破主要是指
A. 1978年12月开始实行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时期
B. 1978年12月~1984年12月,主张“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
C. 1984~1992年,主张“建立在公有制为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D. 1992年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开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学者宋圭武在评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说:“对中国发展而言,小岗村既是成功的,也是沉重的。小岗村的成功主要是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但小岗村的发展也是沉重的,也代表着一种‘小’和不足。”该“不足”是指
A. 没有促进农村经济的规模发展
B. 没有形成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
C. 没有解决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
D. 没有改变人民公社的生产关系
下图是一幅于1958年绘制的农民壁画。画中的文字是“稻子玉米搭彩门,悟空说是南天门,社员高坐哈哈笑,这是俺社幸福门”。导致壁画中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劳动人民的创造精神
B. 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C. “左”倾错误的严重发展
D. 科技发展的巨大成果
1961年,我国规定:对粮、棉、油等一类产品坚持统购统销的政策;对猪、牛、羊、鸡、蛋等二类产品,通过合同进行洽购,完成任务后可上市自由销售;对一、二类以外的农副产品,则允许上市出售,自由定价。这一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A. 减少国民经济的统一管理
B. 使农民拥有经营的自主权
C. 缓解市场供应的紧张局面
D. 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
1958年末,全国职工总数达4532万人,比1957年末增加了2082万人。1960年下半年,按照中共中央一系列指示,各地迅速精减职工,1961—1962年我国共减少职工1887万人。这一措施
A. 有利于调整国民经济比例
B. 基本纠正了工作中的“左”倾错误
C. 导致社会商品供应不足
D. 改变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