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由于欧洲列强竭...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由于欧洲列强竭力寻求新的殖民地,以确保剩余资本和剩余产品有海外市场,经济上的竞争还激起了对殖民地的争夺。由于德国人直到1871年国家统一之后才参与殖民地争夺,所以,他们特别积极,要求建立一个与其日益增长的经济实力相称的帝国。泛日耳曼同盟把目标对准了葡萄牙、荷兰和比利时这样一些小国的富裕的殖民地,并坚决认为德国还必须拥有“显要的地位”。但是,德国人发现,他们在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地区都受到了英国辽阔的殖民地的阻挡;他们痛骂英国人是“占着毛坑不拉屎的”的自私鬼。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第一次世界大战:全球性的影响)

材料二1912年冬,哈尼斯曾坦率地告诉德国驻伦敦大使李奇诺斯基:英国必须竭力维持大陆两个集团的均势,决不能听任法国被搞垮;因此这种爆发时,英国一定会站在法俄一边。威廉二世也是心里有数的,他曾说:“当斯拉夫族和日耳曼族进行最后斗争时,盎格鲁一萨克森人将站在斯拉夫人和高卢人一边。”

—赵辉杰《略论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英德关系的演变》

材料三有人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亚洲战争不过是欧美国家与亚洲国家围绕是欧美人还是亚洲自己人对亚洲管理权的争夺,币中国人却阻止了日本人的“大东亚新秩序”计划。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一战前英德两国的冲突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及怎样认识。

(2)结合所学知识如何评价材料三的观念

 

(1)表现:①殖民地之争。19世纪末20世纪初,经济实力迅速增长的德国感到自己殖民地面积很少,而经济实力衰弱的英国殖民地面积却最大;②商品市场之争。英国的工业生产垄断地位丧失,在世界贸易总额中的比重下降,德国的轻重工业产品却在世界范围畅销。③欧洲霸权、世界霸权之争。18世纪以来的作为欧洲霸主、世界霸主的英国在向帝国主义过渡过程中,地位出现动摇。从90年代起,德国突破大陆政策更多地着眼争夺世界霸权。④海上霸权之争。德国从19世纪80年代开始加紧扩充海军,海军力量很快增长到居世界第二,仅次于英国。认识:在向帝国主义过渡过程中,由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改变了世界各国的实力对比。英德矛盾实际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对外侵略扩展的牺牲他国利益、危及世界和平的冲突,对于双方都是非正义的。 (2)评价:这种观念是错误的。亚洲战争同属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组成部分,性质一样,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正义战争。20世纪30—40年代日本军国主义对外法西斯战争侵略和殖民统治,牺牲亚洲他国主权利益、给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受害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是破坏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的非正义行为,正是中国等亚洲人民包括英美等世界反法西斯力量联合起来才打败法西斯日本,维护亚洲和平。日本法西斯的历史罪行只能反省而不能抹杀,这种用地区、人种、文明的冲突论来否定混淆淡化二战的性质,是对二战后和平的挑衅和对人类正义的亵渎。 【解析】 试题(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概括能力。根据材料“以确保剩余资本和剩余产品有海外市场,经济上的竞争还激起了对殖民地的争夺”“泛日耳曼同盟把目标对准了葡萄牙、荷兰和比利时这样一些小国的富裕的殖民地,并坚决认为德国还必须拥有“显要的地位””“英国必须竭力维持大陆两个集团的均势,决不能听任法国被搞垮”可以得出答案。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对英德竞争的认识:在向帝国主义过渡过程中,由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改变了世界各国的实力对比。英德矛盾实际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对外侵略扩展的牺牲他国利益、危及世界和平的冲突,对于双方都是非正义的。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本题的观点是:作者认为二战是亚洲管理权的斗争问题。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因为亚洲战争同属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组成部分,性质一样,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正义战争。20世纪30—40年代日本军国主义对外法西斯战争侵略和殖民统治,牺牲亚洲他国主权利益、给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受害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是破坏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的非正义行为,正是中国等亚洲人民包括英美等世界反法西斯力量联合起来才打败法西斯日本,维护亚洲和平。日本法西斯的历史罪行只能反省而不能抹杀,这种用地区、人种、文明的冲突论来否定混淆淡化二战的性质,是对二战后和平的挑衅和对人类正义的亵渎。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56年,亚历山大二世向莫斯科贵族发表演说时说:“到处在谣传,我要给农民自由,这是不公正的,……但是,遗憾的是,农民和他们的地主之间存在着敌对情绪,并因此发生了许多不服地主管柬的事情。……因而,从上面解决要比从下面解决好得多。”

——摘自孙成木《俄国通史简编》

材料二1868年4月的一天,日本京都皇宫的大殿内,天皇率领群臣宣读誓词:“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上下一心,大展经论;官武一体以至庶民,各遂其志,务必人心不倦;破历来之陋习,基于天地之公道;求知识于世界,大力振兴皇基。”这就是日本历史上著名的“五条誓文”。

——摘自《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上谕,上谕说:“数年以来,中外臣工讲求时务,多主变法自强。……惟是风气尚未大开,论说莫衷一是,或托于老成忧国,以为旧章必应墨守,新法必当摈除,从喙哓哓,空言无补。……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教空疏迂谬之弊”。以皇帝名义“诏定国是”,其目的是“以变法为号令之宗旨,以西学为臣民之讲求,著为国是,以定众向,然后变法之事乃决,人心乃一,趋向乃定。”

——摘自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请回答: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述三国解决社会危机的角度(或者侧重点)有何不同?上述三国采取的改革方式有何相同之处?

(2)上述三国改革出现了不同的结果,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改革成败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查看答案

全球环境变化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重大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850—1900年主要国家温室气体排放(MTCO2)

依据材料,指出主要国家温室气体排放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分析该趋势说明了什么。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清朝建都北京后,原居住于白山黑水间的各民族人口大量内迁,东北地区出现“沃野千里,有土无人”的状况。清廷东北地区视为“龙兴之地”,在此设盛京、吉林、黑龙江将军,实施军事化管辖,设置关口,长期禁止关内人口迁居。往来须持有官方颁发的路票。“移民之居住有禁,田地之垦辟有禁,森林矿产之采伐有禁,人参东珠之掘摘有禁”。从乾隆年间开始,山东、河北等地“闯关东”者日盛,“每查办一次,辄增出新来流民”。他们“不但不肯回籍,抑且呼朋引类,日积日多”。清廷对东北地区时开时禁。

—摘编自葛剑雄主编《中国移民史》等

材料二

1689年的中俄《尼布楚条约》,划定了清朝与俄国的东段边界,但直至19世纪初,黑龙江以北数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民不足1万人。鸦片战争时,清政府被迫与俄国签订《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清政府随即开放了哈尔滨以北的呼兰河平原和吉林西北平原。新来移民与当地满、蒙古等族通婚、建庙、演戏、立会、设学堂、建市铺。仅十余年,呼兰地区已是“三城相望,粮产丰饶,商贾因之糜(群)集,流民居户不下十有余万”。1904年,清政府全面开放东北各边荒地;1907年,设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1908年,仅奉天一省人口已达1100万人。1911年,清政府制定了东三省移民实边章程。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东北地区移民过程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移民东北的历史作用。

 

查看答案

1937年7月17日,蒋介石发表庐山讲话:“因为我们是弱国,所以不可求战……但到了必不得已时,我们不能不应战。……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所以,政府必特别谨慎,以临此大事,全国国民亦必须严肃沉着,准备自卫”。该讲话表明

A. 抗日战争爆发

B. 国民政府主张全民族抗战

C. 国民政府对抗日前景乐观

D. 国民政府对日作战犹豫不决

 

查看答案

战国末年,吕不韦认为:“老聃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廉,关尹贵清……”又说:“一则治,异则乱。”乃“使其客人人著所闻,集论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撰成《吕氏春秋》。材料表明吕不韦是想

A. 强化君主专制统治

B. 礼乐与法治并举

C. 融合诸子百家思想

D. 强调思想文化专制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