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在全球化日渐加速的今天,公司影响着世界经济的运行。自19世纪中期公司登陆中国以来...

在全球化日渐加速的今天,公司影响着世界经济的运行。自19世纪中期公司登陆中国以来,经过一次次试验和修正,崭新的中国公司终于找到了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创办大生纱厂,对于张謇而言……标志着他对一项新制度——公司制度的践行……当然,推动公司制度发生与发展的更大动力,源于晚清时期的经济民族主义思潮。面对外国经济侵略的加剧,国内藉“公司”以卫利权的思想越来越强烈。

—李玉《中国近代公司制度建设的几个面相》

材料三1949年,中国经济的发展,终于拥有了立足的基础,一个主权完整的新国家。此时出现在舞台中央的是国营工厂……计划体制下的中国,就像是一个国家巨型公司,政府成了一应事务的总管……又一次公司热到来了……1992年的中国南方,象征着激情、梦想,以及一切的可能性……在北京,公司以每个月2000家速度递增。

—央视专题片《公司的力量》解说词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中企业和清政府的哪一运动有关?其中哪一航运企业推动了我国交通近代化的进程?

(2)据材料二,指出大生纱厂的性质和创办的主要动力。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造成近代中国企业曲折发展的社会根源。

(3)材料三中“又一次公司热”的出现反映出中国经济发展模式有何变化?试从全球化的角度指出这一变化对中国公司发展的主要意义。

(4)公司的兴起、发展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紧密相连。综合以上材料,概括影响中国近现代公司发展的主要因素。

 

(1)运动:洋务运动。企业:轮船招商局。 (2)性质: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民族工业)。动力:实业救国(经济民族主义)。根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3)变化: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意义:融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 (4)因素:民族独立(国家主权);政府政策(社会制度)。 【解析】 试题(1)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调动知识解题的能力,第一小问运动,依据材料一图中的企业名称、地理位置等信息,结合所学分析可知,这些企业和清政府的洋务运动有关;第二小问企业,依据所学知识,创办于1872年的上海轮船招商局是近代中国最早的航运企业。 (2)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调动知识解题的能力,第一小问性质,依据材料二?创办大生纱厂,对于张謇而言……标志着他对一项新制度——公司制度的践行?可知,大生纱厂属于张謇私人投资,管理方式采用公司 制, 属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第二小问主要动力,依据材料二?更大动力,源于晚清时期的经济民族主义思潮?,可分析得知是实业救国;第三小问根源,依据中国民族 资本主义产生的社会环境,可分析得知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3)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调动知识解题的能力,第一小问变化,依据材料三?计划体制下的中国,就像是一个国家巨型公司……又一次公司热到来了……1992年的中国南方,象征着激情、梦想,以及一切的可能性?,结合所学分析得知是指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二小问主要意义,依据所学知识,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迅速发展,绝大多数国家实行了市场经济,经济全球化的世界不能没有中国,中国公司的发展体现了中国融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 (4)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调动知识解题的能力,本题属于开放题型,解题的关键要综合材料中信息,综合材料中关于中国近代化的信息,从中国近现代经济发展面临的社会环境,分析概括出影响公司发展的国际、国内因素。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全球化对世界经济、政治、文化乃至社会进程等多层次、多方面的发展都产生了重大的作用和影响……对于“全球化”的起源问题学术界一直没有达成共识,有人认为全球化源于16世纪;有人认为全球化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还有人认为20世纪90年代是全球化真正开始阶段……一般认为,全球化包括各个领域的内容。但是,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巨大,且是全球化的根本推动力,因此备受关注。

—摘自《历史学习的新视野新知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全球化起源”问题选择一种观点,并说明你的理由。(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世纪在世界现代化发展道路上有三次重要改革、调整机遇。一次是在20年代的俄国,一次是在30年代西方危机时期的美国,还有一次是在70年代末期以来的中国。”

材料一

1921年列宁说:“目前已经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方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

—《苏联兴亡史》

材料二

1933年5月12日,(罗斯福)发布农业调整法,强制农民减少耕地面积和牲畜繁殖,以提高农产品价格,解决农副产品过剩问题。国家对缩减耕地和降低牲畜繁殖的人进行补贴。后来政府还对各州、各区甚至很多大农场规定农产品的生产定额,对超过国家规定生产定额的产品课以重税

—《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现代分册》

材料三

美国在参战前的1940年,联邦政府的科研拨款仅为7400万美元,1952年达18,2亿美元,1965年升至130.1亿美元。国家对科研的拨款占全美科研费用的三分之二。……除科研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各种社会保障开支在战后年代也大为增加,各种保险、保健形式的福利开支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60年代一般为15%,70年代已接近20%.……日本在1948——1949年两次制订了“经济复兴五年计划试行方案”,1951年又编制“自立经济的三年计划”。法国从1947年“莫内计划”起,已编制过7个中期经济计划。

—摘自王斯德、钱洪主编的《世界当代史》

材料四

邓小平模式是如何从历史上演变过来的?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那就是“路径障碍,试错反弹”。更具体地说,极“左”思潮体现的路径,使中国在“文化大革命”中陷入到了绝境,形成“路径障碍”,而摆脱这一困境的办法,并不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执政精英预先根据某一种现成的蓝图施工,而是在实践与试错中,不断针对面临的具体矛盾、困难与问题进行政策调整……

—摘自肖功秦《中国百年现代化的六次政治选择》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苏俄调整经济政策的主要原因及其产生的影响。

(2)依据材料二,归纳罗斯福新政在农业方面的主要措施。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在经济发展中美国政府政策的主要变化。

(3)依据材料三概括二战后资本主义各国经济政策发生的主要变化?

(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列举中共在经济体制上摆脱“路径障碍”的主要措施。

 

查看答案

当今,被海内外誉为“进入中国经济的大门,打开中国市场的金钥匙,连接中国与世界经济的桥梁”的地方是

A. 海南岛

B. 深圳

C. 大连

D. 上海浦东

 

查看答案

(题文)“要克服很多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要使广大贫困的农民能够迅速的增加生产而走上丰衣足食的道路,要使国家得到比现在多得多的商品粮及其他的工业原料,……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为此中共中央

A. 开展土地改革运动

B. 推行农业合作化运动

C. 发起了大跃进运动

D. 推广联产承包责任制

 

查看答案

(题文)从“一五”计划开始,我国以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工程、694个大中型建设项目为中心,进行了大规模投资,建成了一批门类比较齐全的基础工业项目。到1978年为止,我国社会总产值从557亿元增加到6846亿元,年均增长9%.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 我国初步建立起了比较完整及独立的工业体系

B. 工业化为国民经济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C. 我国社会总产值年均增长速度居世界领先地位

D. 没有苏联的经济援助就没有我国工业化的实现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