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明中叶以后,出现了官员“觉得心里不耐烦做此道路”便辞官经商,读书人“为士不振”便...

明中叶以后,出现了官员“觉得心里不耐烦做此道路”便辞官经商,读书人“为士不振”便“凑些资本,买办货物,图几分利息”的现象。这一现象反映了

A. 专制制度的松弛

B. 社会风尚的变化

C. 市民阶层的产生

D. 理学思想的影响

 

B 【解析】受封建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中存在轻视商人的成分。从材料信息来看,官员和读书人以坦然的心态从事商业,说明社会风尚发生重大变化。故答案为B项。明朝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加强,排除A项;C项材料没有反映,排除;这种现象与理学的影响无关,排除D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明中后期,过去“天下望其服而知贵贱,观其用而明等威”的规制日益为世俗所冲破,江南“迩来则又衣丝蹑缟者多,布服菲屦者少,以是薪粲(柴米)而下,百物皆仰给于贸居(易)”。这一变化反映出当时

A. 经济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

B. 商品经济发展引发等级观念变动

C. 政府经济管制的空前强化

D. 百姓生活习俗受到外贸繁荣影响

 

查看答案

明代中叶以后,读书人为商人作寿序、墓志铭的情况比较寻常,商人在知识分子的文集中大量出现。如王阳明就曾为大商人作墓表,并宣称“古世四民异业而同道,其尽心焉一也”。对这种情况分析正确的是

A. 知识分子与商人群体由对立走向合流

B. 知识分子与商人都要“正心诚意”

C. 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了传统社会观念

D. 商人的地位超越了知识分子

 

查看答案

明代中后期,在江南地区出现众多农民有目的的“迁业”,由种田转向植棉、栽桑、纺纱织布,“尽逐绫绸之利”,这一现象的出现反映了

A. 农业生产的高速发展

B. 手工业技术的巨变

C. 农村经济结构的变化

D. 世界市场的需要

 

查看答案

下表为北宋时期被列入正史列传的人数统计表。该表说明

北宋

北方人数(个)

北方所占比例

南方人数(个)

南方所占比例

前期

278

84.5%

51

15.5%

中期

274

63.9%

155

36.1%

后期

121

40.3%

179

59.7%

 

 

A. 地域是官员选拔的决定性因素

B. 政治中心转移影响人才培养

C. 经济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基础

D. 正史列传作者偏袒南方士人

 

查看答案

下表为隋唐时期粮仓设置情况的部分材料,解读最为准确的是

年份

建置

作用

开皇三年

在卫州设黎阳仓,在陕州置常平仓,在华州置广通仓。

将关东粮食分储在官仓中,然后用接力方式,一段段将粮食运到京都。

大业元年

开通济渠。

接驳洛阳与淮河。

开元二十二年

裴耀卿在河阴置河阴仓,三门东置集津仓、三门西置盐仓,两仓之间开山路十八里。

南船至河阴仓,即输粟于仓,官雇船驶至洛阳,置于集津仓……三年运米七百万石,省脚钱三十万缗。

 

 

A. 运河的开凿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B. 南方经济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C. 经济重心与政治重心的逐渐割离

D. 经济重心南移推动政治中心南移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