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随着内阁制度的形成,诸司在上疏之前,对重大问题的处理一般得与内阁商议,以达成谅解...

随着内阁制度的形成,诸司在上疏之前,对重大问题的处理一般得与内阁商议,以达成谅解。同时,内阁与拥有执行权的六部相互配合、制衡,提高了行政质量与效率。这反映了明朝

A. 内阁拥有一定议政权

B. 削弱六部加强君权

C. 创设了集体议事制度

D. 分割事权相互牵制

 

A 【解析】材料“诸司在上疏之前,对重大问题的处理一般得与内阁商议”,说明内阁拥有一定议政权,故选A;结合所学,内阁不能统帅六部百司,排除B;秦朝的朝议制度属于集体议事制度,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事权的分割,排除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明初,朱元璋废中书省的同时,有意提高六部地位,使六部成为皇帝直接领导下的行政管理部门,六部尚书参与全国性的大政大狱研究,不再像过去那样凡事都必须向丞相汇报请示。这一举措

A. 有效保障了皇帝决策的正确性

B. 扩大了六部权力范围

C. 有助于提高中枢机构行政效率

D. 缓和了君相之间矛盾

 

查看答案

明朝后期,一些富商大贾随着经济地位的提升而希望改变自身的社会身份和地位,他们积极结交文人士大夫,摹仿其文明优雅的生活方式。面对此种社会情形,下层知识分子利用自己在文化方面的优势,为其提供文化方面的服务。这种现象

A. 动摇了封建政府重农抑商政策

B. 改变了古代中国的阶级结构

C. 推动了文化的商业化和世俗化

D. 反映了经世致用思想的形成

 

查看答案

南宋时,明州(今宁波)港呈现出“城外千帆海舶风”、“船舶往来,物货丰衍”的繁荣景象,当时有人称“贩海之商,无非豪富之民,江淮闽浙处处有之”。这说明当时

A. 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B. 重农抑商政策弱化

C. 海上丝路贸易兴盛

D. 民间长途贩运发达

 

查看答案

明中叶以后,出现了官员“觉得心里不耐烦做此道路”便辞官经商,读书人“为士不振”便“凑些资本,买办货物,图几分利息”的现象。这一现象反映了

A. 专制制度的松弛

B. 社会风尚的变化

C. 市民阶层的产生

D. 理学思想的影响

 

查看答案

明中后期,过去“天下望其服而知贵贱,观其用而明等威”的规制日益为世俗所冲破,江南“迩来则又衣丝蹑缟者多,布服菲屦者少,以是薪粲(柴米)而下,百物皆仰给于贸居(易)”。这一变化反映出当时

A. 经济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

B. 商品经济发展引发等级观念变动

C. 政府经济管制的空前强化

D. 百姓生活习俗受到外贸繁荣影响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