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明史·职官志》记载;“凡内官司礼监掌印,权如外廷元辅……秉笔、随堂视众辅”。这...

《明史·职官志》记载;“凡内官司礼监掌印,权如外廷元辅……秉笔、随堂视众辅”。这本质上反映了

A. 内阁制彻底瓦解

B. 宦官操纵威柄

C. 皇权专制的痼疾

D. 内阁首辅无权

 

C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明宣宗以后司礼监权力渐大,掌印太监,权如外廷内阁首辅,秉笔太监和随堂太监如同众辅臣;宦官专权现象的出现恰恰依附的是专制皇权,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司礼监权力大,一定程度制约内阁是可能的,而无法说明内阁制瓦解,排除A。B项是材料现象的反映,与本质不符,排除。材料强调司礼监权力大,一定程度制约内阁,无法体现内阁首辅无权,排除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572年,年仅10岁的明神宗即位,张居正出任内阁首辅。他依仗皇太后的信任,侵夺六部职权,六部皆俯首听命。对此历史现象解读正确的是

A. 六部演变为内阁下属机构

B. 内阁权力加大是君权强化的产物

C. 内阁成为国家法定决策机构

D. 内阁首辅成为实质上的宰相

 

查看答案

明朝宣德年间,内阁有了官属,“置诰敕、制敕两房,皆设中书舍人”,凡奏章和建议,都由通政使司汇总,呈交皇帝过目,再交到内阁,内阁负责票拟,再由司礼监将条旨呈交皇上“批红”,最后发回内阁下发各部。阁权进一步强化。英宗德宗时期,内阁票拟权逐步完善。明朝中枢机构的这些变化说明

A. 内阁具有了制度化的参与决策权

B. 标志着明代宦官专权的开始

C. 内阁成为皇权与相权的斗争工具

D. 内阁制度发展进入鼎盛时期

 

查看答案

随着内阁制度的形成,诸司在上疏之前,对重大问题的处理一般得与内阁商议,以达成谅解。同时,内阁与拥有执行权的六部相互配合、制衡,提高了行政质量与效率。这反映了明朝

A. 内阁拥有一定议政权

B. 削弱六部加强君权

C. 创设了集体议事制度

D. 分割事权相互牵制

 

查看答案

明初,朱元璋废中书省的同时,有意提高六部地位,使六部成为皇帝直接领导下的行政管理部门,六部尚书参与全国性的大政大狱研究,不再像过去那样凡事都必须向丞相汇报请示。这一举措

A. 有效保障了皇帝决策的正确性

B. 扩大了六部权力范围

C. 有助于提高中枢机构行政效率

D. 缓和了君相之间矛盾

 

查看答案

明朝后期,一些富商大贾随着经济地位的提升而希望改变自身的社会身份和地位,他们积极结交文人士大夫,摹仿其文明优雅的生活方式。面对此种社会情形,下层知识分子利用自己在文化方面的优势,为其提供文化方面的服务。这种现象

A. 动摇了封建政府重农抑商政策

B. 改变了古代中国的阶级结构

C. 推动了文化的商业化和世俗化

D. 反映了经世致用思想的形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