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在尼克松访华前夕提交的一份内部报告中指出:“美帝国主义没有任何选择,只能同中国改善关系,以便与苏修相对抗。……由于尼克松内外交困,所以,他强烈要求访华,他来时,不得不带些东西来。”材料表明
①中美关系结束了对抗,两国关系实现正常化
②中美在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冲突仍然存在
③中苏友好结盟关系破裂,两国关系日益恶化
④美国改善与中国的关系是与苏联争霸的需要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周恩来这段话是在
A. 与尼克松会面时
B. 与田中角荣会面时
C. 出席万隆会议时
D. 出席联合国大会时
下列日程是周恩来某次国际会议过程中其中一天的行程安排。这次会议:上午10点,会见柬埔寨王国外交大臣狄普芳;中午11点40分,访晤英国外交大臣艾登;下午1点起,与苏联外长莫洛托夫,越南外长范文同会谈;下午4点50分,访晤法国总理兼外长弗朗斯。这次会议
A. 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B. 推动印度支那问题的解决
C. 反映中美关系的缓和
D. 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题文)下图反映了新时期中国外交活动的特点之一是
A. 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B. 积极参与联合国的活动
C. 积极推进新型区域合作
D. 支持非洲国家的民族解放斗争
一位军事院校的教员在讲述“隧道”一词时,因举了一个“纽约地铁”的例子,而受到上级严厉的批评,被指责为“崇美”,他被告知,应举“莫斯科地铁”的例子。该事件可能发生于中国的
A. 1895年——1898年
B. 1924年——1927年
C. 1953年——1957年
D. 1966年——1976年
辛亥革命既是中国近代史的重大事件,也是史学研究关注的重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清政府的政治改革使地方政治人物的参政热情日益高涨,同时经济新政极大地刺激了人们的物欲,促进了兴办实业的浪潮。但清政府在铸币、路权上的新政举措却使地方相关群体十分不满……辛亥革命要在全国取得成功,单靠孙中山深刻的革命思想和他领导的中国同盟会起义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社会大背景的配合,而清末新政在教育与舆论等方面的改革为辛亥革命提供了有利的文化环境。
——郭世佑《论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的关系》
(1)根据材料一,指出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的关系,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材料二“起而革命者,代不乏人,然不过一朝一姓之变革而已。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变革迥然不同。”
——张謇《张季子•文录》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孙中山之革命”与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更替的根本区别。
材料三法学教授高全喜谈道:“清帝不是逊位给一家一姓的王朝,而是逊位给了一个未来的立宪共和政体,这是它与中国传统禅让的不同之处。”
——《立宪时刻》
(3)有人将《清帝逊位诏书》看成是中国版的“光荣革命”。你是如何看待这一论断的,请说明你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