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文)1950年,中苏签订条约时,斯大林提出保留旧的中苏条约(1945年8月苏联与国民党签订)而只对实际内容进行修改,而毛泽东则坚持“签订一个新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最终中苏另签了新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这说明
A. 苏联仍推行大国强权政治做法
B. 中国坚持了独立自主的方针
C. “一边倒”不利于国家政治独立
D. 中苏存在着巨大矛盾与分歧
万隆会议唤醒了亚非人民的“亚非意识”,会上亚非领导人阐述了亚非国家团结合作可以平衡大国力量,进而维护世界和平的思想。基于这一思想,第二年,埃及、印度和南斯拉夫三国正式提出了不结盟的主张。由此可见万隆会议
A. 唤醒了亚非新独立民族国家的自主意识
B. 通过了非集团、不结盟的自主外交政策
C. 符合亚非国家保持独立发展经济的需要
D. 为不结盟运动提供理论基础,是其起源
(题文)新中国成立后,“对驻在旧中国的各国使节,我们把他们当成普通侨民看待,不当作外交代表看待”。这体现了我国
A.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外交方针
B. 和平共处的外交原则
C. 力争打破西方资本主义封锁的外交姿态
D. “另起炉灶”的外交方针
中国50年代联合苏联实行“一边倒”,60年代实行反帝反修两条线,70年代坚持“一条线”、“一大片”,80年代奉行独立自主、不结盟,90年代确立为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新世纪则积极参与国际社会、拓展总体外交。外交战略调整的历程说明我国外交
A. 与时俱进灵活多变
B. 受到美苏两国支配
C. 以意识形态为转移
D. 奉行不结盟的政策
当1949年中国共产党在内战取得胜利之际,杜鲁门总统似乎听任大陆解放台湾,并考虑要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但是,1950年中国出兵朝鲜后,改变了美国对外政策制定者的观念,它被认为是共产主义在亚洲扩张的更大图谋的组成部分。这一变化说明
A. 意识形态的对立决定了中美关系的对抗
B. 美国对华政策的摇摆性与不确定性
C. 中美关系的缓和与对抗受双方政策影响
D. 中国出兵朝鲜是为了扩大国际影响
在人民解放战争即将胜利之际,美国国务卿艾奇逊致信美国总统杜鲁门:“……中国悠久的文明和她的民主个人主义终于会再显身手,中国终于会摆脱外国的羁绊,对于中国目前和将来一切朝着这个目标的发展,理应得到我们的鼓励。”这段话表明
A. 美国转变了对中国的根本立场
B. 美国对中国革命的胜利感到无可奈何
C. 美国准备笼络新生政权
D. 美国要帮助蒋介石恢复其在大陆的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