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农业虽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它毕竟主要是在小农分散经营的条件下形成的……由于传统农具明清后没有继续得到改进,由于人口增加、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减少,由于经营规模的狭小和分散,劳动效率低下,这极大地限制了其他经济文化事业发展的广度和深度。另一方面,尽管中国古代很早就出现了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因地制宜全面发展农业生产的思想……但在封建制度和分散经营条件下,不可能更大规模合理利用经济资源协调发展。
——李根蟠《中国古代农业》
材料二 史学家戴逸指出:“18世纪的康乾盛世,貌似太平辉煌,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可当时中国没有人认识这一历史真相。历史的悲剧只有在悲剧造成以后很久时间,人们才会感到切肤之痛。”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
(2)材料二中作者说它“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的经济依据是什么?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的原因。
邓小平曾说:“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下列不属于经济特区的是
A. 深圳
B. 广州
C. 珠海
D. 海南岛
经济统计数据是史学研究的重要资料。观察下面图表。推动这一时期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持续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A. 实行社会主义改造
B.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C. 开始融入经济全球化
D.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978—1980年间,我国外事活动频繁,其中国家经委代表团和工商管理考察团重点考察了日本和美国的企业管理问题,经济学家于光远等五人前往考察匈牙利经济体制;1980年国家经委代表团又访问西德、瑞士、奥地利等国。上述活动
A. 有利于更新对现代化的认识
B. 标志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
C. 开启了市场经济体制的探索
D. 表明外交重点转向西方国家
1983年国务院颁布《国营企业利改税试行办法》,即国营企业向国家上缴利润改为按照国家规定税种和税率缴纳税金,税后盈利由企业安排使用。该项政策的推行
A. 标志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B. 有效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C. 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创造了条件
D. 受到了农村改革的直接影响
1984年10月中顾委第三次全体会议上,邓小平高度赞赏某决议“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政治经济学”,“解释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有些是我们老祖宗没有说过的话,新话”。这里的“新话”主要指中国政府较好地诠释了
A. 计划经济和商品经济的关系
B. 阶级斗争和经济建设的关系
C. 独立自主和改革开放的关系
D. 苏联模式和中国特色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