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认为,共和是中国政治之精髓,先哲之遗业;人们所共尊的尧、舜、禹三代就是“天下为公”的自治共和时代,共和制度是中国政治的古老传统。据此可知,孙中山意在
A. 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B. 剖析民主共和制度的实质
C. 为民权主义寻找历史依据
D. 继承和发展儒家传统文化
1978—1991年间,中国电视媒体在经济管理模式和财务运作机制上,先后经历了从完全供给型阶段(国家财政提供全额资金补助),到供给创收型阶段(国家拨款为主、媒体创收为辅),再到创收供给型阶段(媒体创收为主、国家拨款辅助)的三次历史性跨越。这一过程表明
A. 经济管理体制的逐渐变革
B. 国家宏观调控的基本结束
C. 现代企业制度的正式确立
D. 城市经济改革的全面展开
包产到户最初兴起于1956年,随着1957年反右派斗争的扩大被迫中止。1959—1961年经济困难时期再次兴起,1962年8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后又遭到批判。20世纪70年代末再次出现并获中央肯定。这反映了
A. 八字方针的制定
B.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
C. 改革开放的实施
D. 经济决策深受“左”倾错误的干扰
下表为1943年国民党经济部发布的“后方工业概况统计”中的部分数据,展示了主要经济部门中国营经济和私营经济的比例,据此可知
工业部门 | 国营经济 | 私营经济 |
水电工业 | 89% | 11% |
冶炼工业 | 90% | 10% |
机器制造业 | 73% | 27% |
化学工业 | 75% | 25% |
饮食品工业 | 23% | 77% |
服饰品工业 | 8% | 92% |
A. 国家统制经济适应了形势的需求
B. 公有制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
C. 民营资本受到了官僚资本的压制
D. 国民经济结构的不平衡性加剧
有学者说:“新文化运动之所以批评孔子、反对孔教、否定儒家纲常,其实并不是指向传统,而是针对现实。”材料中的“现实”是指
A. 宣扬科学知识的需要 B. 西方民主思想的传入
C. 国人民主意识的提高 D. 袁世凯执意复辟帝制
下表为1912—1920年中国主要民营工业发展速度表。该表可以反映出当时中国的民营产业
行业 | 项目 | 1912年 | 1920年 | 年平均增长率(%) |
棉纱 | 棉纱产量指数 | 100.0 | 422.4 | 17.4 |
面粉 | 面粉产量指数 | 100.0 | 516.9 | 22.8 |
卷烟 | 资本额 | 137.8 | 1680.4 | 36.7 |
A. 发展速度已超过外来资本
B. 深受国内民族主义运动影响
C. 受“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推动
D. 得到独立、均衡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