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百日维新期间,谭嗣同自述:“京居既久,始知所愿者皆虚,一无可翼(期望)。概念横目,徒具深悲。平时所学,至此竟茫无可倚。”这段话表明谭嗣同
A. 放弃了变法维新救国救民的抱负
B. 脱离群众,找不到变法的出路
C. 悲观失望,准备向顽固派妥协
D. 对维新派不满,开始转向革命
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一败一成,就中日两国进行社会变革的内部条件而言,是由于
①中国的封建制度具有特殊的稳定性,对社会变革的阻力比日本大
②中国未能如日本那样形成强有力的政治力量
③中国的维新变法缺乏人民群众反封建斗争的配合
④中国的变法是依托旧政权进行的,未发生权力中心的转移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对历史事件的分类整理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有一位同学将历史上重大改革分为两类:a类——美国罗斯福新政、中国改革开放;b类——俄国废除农奴制、日本明治维新。其分类标准是
A. 是否属于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B. 是否是向国外学习为主的改革
C. 是否导致原来社会性质的改变
D. 是否以解决民族危机为其目的
阿里改革在客观上推动了埃及近代化的措施有
①阿里采用西方机器大生产发展军事工业
②阿里聘请外国专家到埃及讲学和传授技术
③阿里规定各部部长和省长都由他亲自任免
④阿里聘请外国军事考官,为埃及培养新型军官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北魏拓跋澄在回答孝文帝议迁都之事时,曰:“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材料表明北魏迁都洛阳的根本目的是
A. 促进鲜卑族封建化进程
B. 革除阻碍改革的保守势力
C. 防止北方少数民族柔然的骚扰
D. 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恩格斯曾描述道:“在阿提卡的田地上到处都竖立着抵押柱,上面写着这块地已经以多少钱抵押给某某人了……不仅如此,如果出卖土地所得的钱不够还债,或者债务没有抵押保证,那么,债务人便不得不把自己的子女出卖到国外去做奴隶,以偿还债务。”这一现象的废止得益于
A. 梭伦改革
B. 克利斯提尼改革
C. 伯利克里改革
D. 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