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一带一路”已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古老的丝路正在焕发新的生命力。阅读下列材料,回...

“一带一路”已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古老的丝路正在焕发新的生命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丝绸之路最初是军事路、外交路,汉武帝派使臣联合西城的大宛、乌孙、大月氏等国,成立了一个松散的合作联盟,旨在孤立和削弱匈奴势力。之后是民生路、离业路、世贸路,再之后发展成了当时世界上最繁忙的物流大通道。……物质交流的同时,中国文化、印度的佛文化、伊斯兰文化、基督文化也相互间交集共生。丝绸之路是汉朝探索出来的,让中国融入世界,并渐而有发言权和影响力的一条大国之道。

﹣﹣穆涛《汉代的政治丰碑和国家隐痛》

材料二  当宋朝被赶出中国的北部并在长江以南的杭州重新建都时,中国对外贸易的程度大大提高了。……宋朝比大多数中国其他朝代更倚重商业税收,因而鼓励了港口和对外贸易的发展。当时的主要港口是泉州。宋朝为出口贸易发展起大规模的陶器生产,江西的景德镇因精于烧制陶器的窑炉技术而兴旺起来。”

﹣﹣(英)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

材料三  明清时代,面对近代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统治者坚持把贸易归入朝贡体系,“凡贡使至,必厚待其人”,对他们携带的货物“皆倍偿其价”。但是,在朝贡贸易中,中国政府并不是无所要求,更不是不讲回报,而是政治动机大于经济目的,力图造成“四海宾服,八方来仪”的宏大场面。

﹣﹣齐涛《朝贡外交和朝贡贸易》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丝绸之路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朝对外贸易发达的原因及其对国内经济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指出明清时期对外贸易的特点,这一特点产生的最大的负面影响是什么?

 

(1)特点:由汉武帝和张骞等推动形成;从军事路、外交路延展为民生路、商业路、世贸路;以经济文化交流为主,互利互惠;持续时间长,是长达千年的中西交通要道。 (2)原因:政治中心的南迁;政府的提倡和鼓励。 影响: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促进商品经济发展;促进制瓷业等手工业发展。 (3)特点:对外贸易的政治动机大于经济目的。 负面影响: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我国古代丝绸之路的特点主要从丝绸之路的功能变化、交流内容、持续时间等角度分别论述即可。 (2)从材料二的具体内容来看宋朝对外贸易发达的原因主要从政治重心难移(重新建都)、政府政策的宽松(政府鼓励了港口和对外贸易的发展等)两个方面分别展开论述。而对国内经济的影响主要从对商业的影响、对手工业的影响以及对政府收入的影响分别概括。 (3)从材料二的朝贡体系来看明清时期对外贸易的特点主要从贸易的动机(政治动机大于经济目的,力图造成“四海宾服,八方来仪”的宏大场面)进行分析。负面影响并且还是最大的则主要从阻碍、不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角度回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图是近代以来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主流经济理论影响力演变曲线图,据此判断正确的是

A. 甲理论是持续时间最长并始终占主导地位的经济理论

B. 乙理论是工业革命以来资本主义崇尚的自由放任政策

C. 甲理论在80年代复苏的原因是由于经济滞胀的出现

D. 乙理论70年代后退出历史舞台,不再发挥任何作用

 

查看答案

黄遵宪有诗云:“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该诗最有可能反映的是

A. 中国近代铁路交通的发展    B. 中国近代航空事业的发展

C. 中国近代通讯事业的发展    D. 中国近代报刊业的发展

 

查看答案

国前驻华大使、邓小平传记作者理查德·埃文斯爵士说:邓小平是一位伟大的人物,是20世纪下半叶世界上一位伟大的政治家,他确立了中国持续发展的前进方向。邓小平确立的中国持续发展的前进方向

A.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B.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C.一国两制的构想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查看答案

从16世纪30年代到17世纪,西班牙和葡萄牙的物价普遍上涨了3倍左右。英国、法国等国家的物价则上涨了约2倍……在明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然而资本在西班牙、葡萄牙、中国都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上述材料不包含的信息是

A.殖民掠夺积累大量财富,引发欧洲价格革命

B.中国古代商品经济高度发达

C.中国的农业文明不利于工商业发展

D.正常贸易中国处于出超地位

 

查看答案

中国古代未能成为“海上强国”和未能出现“商业革命”的共同原因,包括①封建制度阻碍商品经济和海外贸易的发展②封建政府采取闭关自守和压制贸易发展的政策,限制了商品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发展③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未成为新的社会经济基础④封建剥削沉重,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A. ①②③④    B. ①③    C. ②④    D. ①②③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