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1965年,全国共精简城市职工约18.87万人,压缩城镇人口2600万人;城市化水平由1960年的19.8%下降到1964年的14.6%,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出现了大幅度回落。中国出现“逆城市化”反映了
A. 中央决定精兵简政减轻人民负担
B. “一五”计划的城镇化建设过于超前
C. 农业生产水平跟不上工业化进程
D. 党中央对“左”倾错误进行局部调整
20世纪50年代中国的工业化是在农业生产力水平很低的状况下启动的,落后的传统农业对工业化造成极大制约,为解决这一矛盾,当时中央政府
A. 优先发展重工业
B. 变革生产关系
C. 开展大跃进
D. 调整国民经济比例
路透社评论某时期的莫斯科政府:“经济领域适度运用价值规律,对现有经济管理体制产生了一定的冲击,……科研领域平均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这一时期是
A. 新经济政策时期
B. 赫鲁晓夫时期
C. 勃列日涅夫时期
D. 戈尔巴乔夫时期
1958年和1959年,赫鲁晓夫两次访问中国,毛泽东向他宣称建成人民公社会使中国比苏联更快地进入共产主义,而赫鲁晓夫则认定毛泽东这一做法纯属罗曼蒂克(幻想)。据此可知,之后中苏分歧之一在于
A. 谁领导世界共产主义运动
B. 是坚持反帝还是和平共处
C. 如何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
D. 谁更先跨入共产主义社会
1981年,里根发表就职演说时说:“政府不能解决问题,它本身就是问题”;撒切尔夫人则主张,重新界定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并让市场在更大的领域与程度上主导英国经济转型。据此可知,两人都强调
A. 加强政府干预,促进经济转型
B. 扩大政府开支,增加货币发行
C. 恢复自由放任,激发市场活力
D. 限制政府权力,发挥市场作用
罗斯福认为,一个政府“如果对老者和病人不能给予照顾,不能为壮者提供工作,不能把年青人注入工业体系之中,听任无保障的阴影笼罩每个家庭,那就不是一个能够存在下去,或是应该存在下去的政府”。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其采取的措施是
A. 通过《联邦紧急救济法》
B. 制定《社会保险法》
C. 制定《全国劳工关系法》
D. 制定《国家工业复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