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下图是汉代农民使用的一种生产工具,它反映出当时 A. 开始使用铁器 B. 注重精...

下图是汉代农民使用的一种生产工具,它反映出当时

A. 开始使用铁器

B. 注重精耕细作

C. 尚未推广牛耕

D. 雇佣关系盛行

 

B 【解析】 图中的农具是耧车,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耧车的出现,反映了在汉代耕作技术得到很大的提高,是精耕细作的重要表现,故B项正确;春秋时期开始使用铁器和牛耕,故AC项排除;雇佣关系出现于明朝中后期,故D项排除。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进入春秋以后,郑国开展了“蓬蒿藜藿”之地;晋国开展了狐狸豺狼所居的“南鄙之田”;宋郑之间的“隙地”(可垦而未垦之地),也在被压榨的奴隶的辛勤劳动下开展出来。上述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 春秋奴隶制发展成熟    B. 土地国有制度的瓦解

C. 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D. 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查看答案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位太太从维特来,走得比光还要快;她有一天出门早,沿着相反的方向跑,却在头天晚上回来了。

——《一个时代的神话—一爱因斯坦的一生》

材料二  在1931年的一次采访中,爱固斯坦说:“我首先承认我的政治信念:国家是为人而设立的,不是人为国家而存在。这对科学也适用。有一些多年前的表述是由这样一些人作出的,在这些人看来人本身才具有最高的人类价值。……我相信国家的最重要使命就是要保护个人并使弛有可能发展成一个创造性的人。”

——《一个时代的神话—一爱因斯坦的一生》

材料三  我从不追求舒适和奢侈的生活,说起来我还有点蔑视它。我对社会正义的激情常常使我开罪于人,而且我同样坚决反对任何不必要的束缚和人身依附。”…-我向来重视作为个体的人,我极端仇视暴力和党同伐异。综上所述,我是一个充满热情的和平主义者和军国主义反对者,拒绝任何种族主义,尽管它总是把它打扮成爱国主义。……我坚信社会地位和财物带来的特权不公平且败坏道德,过分夸张个人崇拜同样如此……我认同民主的理想,虽然我深知民主国家的痼疾……国家这个共同体的重要目标就是社会正义和对个人经济的保护。

——爱因斯坦《我的信仰声明》

(1)材料一用风趣的小诗形式揭示了爱因斯坦的哪一项科学成就?这一成就有什么重大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爱因斯坦的主要观点,并简要评价爱因斯坦。

 

查看答案

(历史选修3—20世纪战争与和平)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赫鲁晓夫说:“我们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如果我们为和平联合起来,那么就不会有战争。那时,如果有某个疯子想挑起战争,我们只要用手指吓唬他一下,就足以使他安静下来。”

—赫鲁晓夫对美国记者语

材料二1973年勃列日涅夫曾在捷克斯洛伐克首都布拉格召开的东欧各国共产党领导人秘密会议上阐述了苏联的“缓和”战略。他认为,“缓和”为的是“使苏联赢得时间来加强我们的军事和经济实力,以便在1985年以前使力量对比发生决定性的变化,从而使我们能够在任何需要实现我们意愿的地方实现我们的意愿”。

—周尚文、叶书宗、王斯德《苏联兴亡史》

请回答:

(1)勃列日涅夫之所以能够实施“缓和”战略的自身优势是什么?

(2)材料二说明苏联的“缓和”战略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其目的实现了吗?说明理由。

(3)分析说明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对外战略政策的内在一致性。

 

查看答案

10分)阅读下列有关俄国1861年改革的材料:

材料一  19世纪40年代,俄国开始了工业革命。但在农奴制桎梏下,生产效率低下,发展速度远远落后于西方各国。农业上,农奴主认为有大量的廉价农奴可以剥削,用不着改进生产工具和耕作方法,结果导致俄国农业生产处于长期停滞和歉收状态。

材料二  19世纪中期,俄国仍然是一个落后的封建国家,皇室、贵族、教会、国家占有全部土地,农民租种地主土地,缴纳繁重的租税,服劳役。他们的一切财产、人身、子女都属于农奴主所有,任凭地主打骂、买卖和转赠。

材料三 自由派贵族卡维林称农奴制使整个国家陷于不正常状态,……如果这个制度原封不动,那么几十年后就会将整个国家毁灭。亚历山大二世在1856年也表示:遗憾的是,农民和他们的地主之间存在着敌对情绪,并因此发生了许多不服地主管束的事情。……因而,从上面解决要比从下面解决好得多。

——上述材料均出自张桂荣《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再思考》

材料四  19世纪俄国著名思想家赫尔岑在《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的信》中,表达了对主张自上而下解放农民的沙皇的深深的和庄重的谢意,并说:(如果)和平的实现了解放,那么亚历山大二世的王朝将在历史上写下辉煌的一页。

——材料出自赵丽杰《赫尔岑和平解放农民的思想》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落后的农奴制是如何阻碍俄国社会发展的?(2分)

2)根据材料三指出俄国农奴制改革在1861年之所以能够成功实行的前提是什么?(2分)

3)对于自上而下的和平方式,亚历山大二世与赫尔岑两人的出发点有何本质不同?

4分)

4)综合上述材料,我们从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2分)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官制,沿汉、唐之旧而损益之。自洪武十三年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贰之。而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帝方自操威柄,学士鲜所参决。……迨仁、宣朝,大学士以太子经师恩,累加至三孤,望益尊。而宣宗内柄无大小,悉下大学士杨士奇等参可否。虽吏部蹇义、户部夏元吉时召见,得预各部事,然希阔不如士奇等亲。自是,内阁权日重,即有一二吏、兵之长与执持是非,辄以败。至世宗中叶夏言、严嵩迭用事,遂赫然为真宰相,压制六卿矣。然内阁之拟票,不得不决于内监之批红,而相权转归之寺人。

——《明史》卷72《职官》

材料二  1714年安妮女王去世后,无嗣继承,德国远亲乔治一世入主英国,但他不熟悉英语,对英国事务也不关心。掌控行政大权的内阁会议逐渐由国王主持转向由财政大臣主持。1721~1742年,政府工作由罗伯特·沃波尔主持,实际上成为英国的第一任首相。……1746年,乔治二世否决了时任首相的亨利·配兰的提案,导致配兰率领全体阁员集体辞职。乔治二世恼羞成怒,任命巴思伯爵为新的财政大臣,但是巴思伯爵受到了上届阁员的抵制,只当了两天的首相就被迫辞职,时称“48小时首相”。乔治二世被迫请配兰复职并接受了其苛刻条件,由此开创了新的先例。

——摘编自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中国和英国内阁的特点及它们出现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两国内阁产生的影响有何不同。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