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
——晁错《论贵粟疏》
材料二 清朝前期,政治相对安定,耐旱、耐寒的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口迅速增长。据研究,康熙十八年(1679年)全国人口已达1.6亿,经过一个世纪,至乾隆末,已突破3亿。“生齿殷繁,地土所出,仅可赡给,偶遇荒歉,民食维艰”。雍正元年(1723年)下令说,“开垦一事,于百姓最有稗益”求“凡有可垦之处,听民相度地宜,自垦自报”。规定新开水田六年后纳税、早田十年后纳税,禁止地方官吏阻挠或趁机勒索,对垦种成效显著地区的官吏予以奖励。至乾隆五年(1740年)下令告诚:“民间多辟尺寸之地,即多收升斗之储。”要求:“凡边省内地零星地土,可以开垦者,嗣后悉听该地民夷(汉族与少数民族)垦种,免其升科(税负),并严禁豪强首告争夺。”
——摘编自《清实录》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的生产经营方式,并概括影响其发展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朝前期推行垦荒政策的背景及影响。
近年来,中国通过上海合作组织、“一带一路” 建设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方式加强区城经济合作,提出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这反映出
A. 世界贸易范围明显扩大 B. 当今世界经济政治发展的趋势
C. 第三世界发展壮大 D. 区域经济集团从封闭走向开放
2016年9月, 二十国集团首脑会议(G20)峰会在杭州召开。有专家指出二十国集团首脑会议(G20)将取代七国集团首脑会议(G7)。这表明
A. 二十国集团成为新的世界领袖 B. 发达国家经济总量逐渐下降
C. 国际政治格局发生质的变化 D. 全球治理需发挥新兴国家作用
20世纪60年代末,在世界贸易总额中,西欧国家仅欧共体六国所占比例就超过39%,美国同期从1957年的20.9%下降到15.1%。在世界工业生产中,1951年至1970年,西欧所占比例由20.8%升至28.6%,美国同期则由48.6%降至37.8%。据此可知,西欧经济的发展
A. 促进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B. 强化了欧洲为主导的世界格局
C. 推动了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演进 D. 缓和了西欧国家与美国的矛盾
京津塘高速公路是第一条经国务院批准并部分利用国际贷款建设的跨省、市高速公路,1987年12月动工。这条高速公路的修建能够得到国际贷款,主要是因为改革开放后我国
A. 恢复世界银行席位 B. 将天津设为沿海开放城市
C. 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D. 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957年,苏联进行工业体制改革,撤销汽车工业部、机器制造部等7个全联盟部,保留了航空工业部、无线电工业部等6个全联盟部,在地方设立了105个经济行政区,把被撤的全联盟部所管辖的企业移交给相应的经济行政区。上述举措的主要意图是
A. 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
B. 摒弃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
C. 削弱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
D. 适度扩大地方经济自主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