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全球通史》中写道:“17世纪和18世纪初,西方人了解中国的历史、艺术、哲学和政...

《全球通史》中写道:“17世纪和18世纪初,西方人了解中国的历史、艺术、哲学和政治后,完全入迷了。然而,“18世纪末,欧洲人对中国的自然资源更感兴趣。导致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 中国自然资源丰富 B. 世界市场的形成

C. 中西交流的加强 D. 工业革命的需求

 

D 【解析】 解题关键是抓住“18世纪以来”,随着18世纪60年代工业革命的进行,资本主义国家迫切需要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欧洲人对中国的自然资源更感兴趣,D符合题意;A不是根本原因,排除;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于19世纪中后期,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18世纪中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C不符合史实,排除。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威廉·伊斯特利和罗斯·莱文撰文称,欧洲人在殖民活动中非正式的规范和文化、法律规范、政治制度、具体的技术等,在塑造经济发展方面具有决定性作用,任何地方只要存在欧洲人,无论人多人少,也不管他们来自欧洲什么地方,都会对经济绩效产生强大而积极的影响。该观点可以用来揭示

A. 殖民活动是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

B. 欧洲殖民者以传播先进制度和技术为目标

C. 欧洲殖民者活动在客观上有利于当地发展

D. 整个欧洲地区在当时处于世界最先进地位

 

查看答案

新航路开辟后,加速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集中表现为

A. 资本主义人数剧增

B. 资本原始积累速度加快

C. 雇佣劳动力增加

D. 封建地主阶级衰落

 

查看答案

学者吴慧指出:“重农抑商,重农是目的,抑商是手段。这一政策的实质是抑商人而存商业,退私商而进官商。”下列各项中能支持这一观点的是

A. 重农有效提高了农民阶级的社会地位

B. “抑商”成功地抑制了古代工商业的发展

C. 重农抑商强化了国家对社会经济的控制

D. 重农抑商成为历代王朝基本的经济政策

 

查看答案

据资料统计:在明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城.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其中内在的、人为的原因是

A. 大河流域的农耕文明不适合工商业发展

B. “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压制

C. 由于鸦片大量流入导致白银大量外流

D. 英国工业革命后对中国进行商品输出

 

查看答案

东晋南朝时期分产异炊的现象在以建康为中心的江南地区十分突出。《宋书·周朗传》云今士大夫以下父母在而兄弟异计十家而七矣。庶人父子殊产亦八家而五矣。这从根本上反映出江南地区

A.传统家庭观被颠覆

B.已成为中国的经济中心

C.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D.个体小家庭是生产主体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