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丁•路德反对罗马教廷,宣扬因信仰而得救。他倡导的改革运动得到农民、手工工匠、下层僧侣的支持,推动了宗教民族主义的发展。王公贵族为扩大自身政治权力,也纷纷建立其辖区官方教会。这主要说明宗教改革
A. 使社会各阶层有了共同目标
B. 扩大了世俗贵族权力
C. 有利于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
D. 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
晋献公的曾祖父是晋穆侯的小儿子,晋献公夺取晋国国君位置后,为巩固其地位,将公族(大宗国君亲族)势力屠杀殆尽。从此晋国不再立公子、公孙为贵族,史称“晋无公族”。这样一来,政权就落到卿大夫手中,于是就有了韩赵魏三家分晋。这说明
A. 西周的分封制开始瓦解
B. 宗法制有利于政权稳定
C. 封建等级制度受到冲击
D. 家国体制退出历史舞台
近代“变局”一词出现于鸦片战争后,如1856年薛福成上书曾国藩时说:“方今中外之势,古今之变局也”,此后朝野上下普遍使用“变局”一词。这反映出
A. 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B. 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C. 陈腐观念逐渐淡化
D. 学习西方成为共识
1925年,苏联的一位农妇马秀拉给《农民报》写信说:“共产党好像竭力要使所有的农民变穷……如果一个农民成功地改善了自己的经营,那他就会从贫农队伍中除名,在他头上贴上富农的标签,把它看作是苏维埃政权的敌人。”材料表明
A. 农民对战后继续实行余粮收集制的不满
B. 新经济政策并没有改善农民的经济状况
C. 新经济政策导致农民成为了政权的敌人
D. 农民对经济状况改善后政治地位的担忧
1990年,一份提交中央的报告说,理论上的凯恩斯主义和实践中的罗斯福新政,实际上是把计划用作国家干预的一种手段,从那时候起,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成为世界经济体制优化的普遍趋势。据此可知,该报告的主旨是
A. 肯定国家干预经济的发展模式
B. 阐明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必要
C. 主张摆脱传统经济模式的束缚
D. 剖析西方经济体制的实质
下图为春秋战国之际局部示意图。当时,范蠡在陶、子贡在曹鲁之间经商成为巨富,这一现象反映了
A. 区域位置影响商贸发展
B. 争霸战争促进经济交往
C. 交通条件决定地方经济状况
D. 城市规模扩大推动商业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