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是中国古代特有的教育组织形式。它以民间创办为主,是相对独立于官学的民间性学术研究和教育机构,其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灵活多变的办学方式,为历代教育家所取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唐代 | 书院的名称最早见于唐代,民间书院传道授业,教化公众,得到朝廷鼓励。唐中期以后书院多集中于长江流域,较著名的有衡阳石鼓书院,白鹿洞书院等。 |
两宋 | 民间书院获得重大发展,书院与理学的一体化,注重探讨义理,注重人格修养。教学方式多采用问难辩论式,注意启发学生思维,宋代主要分布在南方,著名的书院有: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嵩阳书院、石鼓书院等。 |
元朝 | 官学化是元代书院的一大特点,将书院山长列为名地管学提举司下属官员的编制,由行省任免,书院财权也由官方掌管。学生通过考核也可以进入仕途。这样,书院完全被纳入官方教育体制。 |
明朝 | 明初一百年间,书院一直处于沉寂状态。至成化后,书院逐渐恢复,到嘉靖年间兴盛。明代最著名的书院是位于江苏无锡的东林书院。书院盛行“讲会”制度,允许不同的学派讲学,百家争鸣;明中叶后政治日趋腐败,书院品评朝臣,批 评时政,政治性倾向加强,朝廷屡次禁毁书院。 |
清朝 | 清代初年,统治者推崇科举和官学,对书院加强抑制和控制。光绪年间,改书院为学堂,晚清书院衰落。 |
——摘编自邓洪渡《中国书院史》等上表为中国古代书院的发展简表。
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两则或两则以上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朝)开始沿路建立屯戍,并把秦始皇所建以防匈奴的万里长城向西边延长出去。古长城之向西延长最初的用意自然是保护新开通的中亚大道。 | 《斯坦因西域考古记》 |
自敦煌西至盐泽往往起亭(古代驻在边境上的烽火台),而轮台、渠犁皆有田卒数百人,置使者、枝尉领护(统领护卫),以给(供给)使(出使)外国者。 | 《汉书·西域传》 |
元和元年(公元84年)十一月,北单于派人驱牛马万余头与汉商贾交易。北匈奴诸王大人前来,所在郡都设官邸接待。 | 《资活通鉴》 |
材料二 两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强大,宋政府对海上贸易采取支持、鼓励的态度,广州、明州、泉州是重要海港,政府设“市舶司”、“市舶务”专管进出港手续,严禁走私贸易,与宋朝有海上贸易往来关系的国家多达60个以上,如北非的勿斯里,有效弥补了财政的不足,刺激了国内商业和商品生产的发展。
——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汉代维护丝绸之路的主要措施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丝绸之路以海路为主的原因。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建元六年,田蚡把不治儒家五经的博士官一律罢黜,排斥儒家以外的诸子百家之言于官学之外……他(董仲舒)的所谓大一统,就是压抑诸侯,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他摭取阴阳五行学说,提出君权神授的理论,建议用儒家的纲常名教来维护封建统治。他也吸取了法家尊君抑臣的思想,主张用刑法加强统治。
——赵毅、赵轶峰《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清入关后,即以宗主视天下,同时密切关注边疆事务、励精图治,完成了对边疆地区的统一,建立起一个比以往任何朝代都巩固的“大一统”帝国。为了树立“大一统”正统王朝的形象,巩固其对全国的统治,清王朝接受并发展了“大一统”思想。清朝抽去了“大一统”理论中“华夷之辨”的内容,改造为四海之内共尊一君的君主专制“大一统”观念;形成以推重“大一统”政权为核心、以政权承绪关系为主线、取消华夷之别为特征的正统论,并将其贯彻于历史评断之中,使之更有利于清廷的政治统治和思想控制。渍朝对“大一统”思想及其正统论的总结,束缚了人民的思想,但也起到了统一思想,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经营管理,进而统一国家的积极作用。
——摘编自刘正寅《“大一统”思想与中国古代疆域的形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的主要观点,并分析其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清朝前期对“大一统”思想的发展及其影响。
“从文以载道的桎梏中挣脱出来的明清传奇文人作家,表现出两种创作倾向:一是张扬言 情,一是调和情理。他们文学观念的波动犹如钟摆,时而偏向载道,时而偏向言情,但终归保持着一种超稳定的平衡状态。”这表明明清文学
A. 具有离经叛道的时代特色 B. 仍然受到理学的较大影响
C. 以传奇作为主要表现形式 D. 以张扬个性为其主要目标
下图是明清时期各地集市变化统计图表。图表中数据变化反映的实质是
A. 南方物产丰富商业发达 B. 南方商品经济发展较快
C. 农产品大规模流入市场 D. 经济重心完全移到南方
清初学者张履祥说:(浙江嘉兴一带植桑养蚕)“叶盛者一亩可养蚕十数筐,少亦四五筐, 最下二三筐。米贱丝贵时,则蚕一筐即可当亩之息矣;米甚贵丝甚贱,尚足与田相准。”材料说明该地区
A. 产业结构发生了历史性变革 B. 开始成为全国的丝织业中心
C. 桑蚕业是农民收入主要来源 D. 种桑养蚕能获较高经济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