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连续剧《乔家大院》展现了一代晋商乔致庸的传奇一生。晋商等区域性大商帮活跃的时期是
A. 秦汉
B. 隋唐
C. 宋元
D. 明清
史书中关于“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的记载直接反映了景德镇制瓷业
A. 规模大,分工极细
B. 与传统官办手工工场相比发生了质的变化
C. 机器生产形成并发展
D. 形成了雇佣和被雇佣的劳资关系
桑弘羊(西汉武帝时搜粟都尉、大司农)实施“笼盐铁”后,大规模的私营作坊的发展受到限制……地方诸侯的收入大幅度减少。可见,桑弘羊的措施
A. 促进了官营手工业的发展
B. 遏制了盐铁走私的现象
C. 从经济上打击了王国力量
D. 稳定了盐铁的价格
东汉南阳太守杜诗“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水排”主要应用于:
A. 灌溉
B. 制瓷
C. 耕种
D. 冶铁
史书记载:“水激轮转,众筒兜下,次第下倾于岸上……以灌稻田,日夜不息,绝胜人力。”材料中描述的工具是指
A. 耧车
B. 翻车
C. 筒车
D. 风力水车
(15分)(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王艮出生于一个世代灶户家庭。他开创的泰州学派产生、形成于明中叶正德、嘉靖年间。这个学派从王学(王守仁的心学)演变分化出来的,但它又有别于王学。王艮主张“百姓日用即道”。王艮认为,“日用”就是“本体”。他说的“百姓”,不仅是指受压迫的下层群众,而且包括广大的士、农、工、商;“道”亦非传统儒家所倡导的“君子之道”,而是指百姓日用常行之道,即人的自然本能和生命价值,人们的吃饭、穿衣等日常物质生活需要。“圣人之道”,就是“百姓日用”。如果不能保障百姓的物质生活需要,使他们丧失生存权利,挨饥受冻,那就不是“圣人之学”了。不仅如此,王艮的“百姓日用之道”,还包含着平民百姓的文化生活需要,强调发展平民教育。……泰州学派是明末具有强烈异端色彩的思想派别。李贽曰:“当时阳明先生门徒遍天下,独有心斋(指王艮)为最英灵。”
——摘编自白寿彝 《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途王艮开创泰州学派的时代背景。
(2)李贽认为“独有心斋(指王艮)为最英灵”,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