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明时期,盛行文人士大夫与陶工合作制作茶壶的风气,不仅要在壶身刻诗铭句,还要刻上文人名款和匠人名款。这一风气反映出当时
A. 瓷器制作技术的高超
B. 匠籍制度已经被废除
C. 传统等级观念的突破
D. 市民文化居主导地位
下列关于王安石变法的历史叙述,既有历史事实,又有历史解释的是
A. (北宋)司马光:“作青苗、免役、市易、赊贷等法,以聚敛相尚,以苛刻相驱。”
B. (北宋)苏轼:“求治太急,听言太广,进人太锐。”
C. (南宋)范冲:“自任己见,非毁前人……天下之乱实兆于安石。”
D. (近代)梁启超:“其所施之事功,适应于时代之要求而救其弊。”
战国晚期,托名周公的著作《周礼》,提出了在中央政府管辖下各种政务部门各司其职的理想化制度;托名大禹的著作《禹贡》和托名周公的著作<职方》,创立了由中央政府统一划分九州的地理学说。这些著作的成书表明当时
A. 西周制度备受推崇
B. 中央集权制度逐渐被认同
C. 儒家为君主制辩护
D. 百家争鸣的局面归于沉寂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一股不可抗拒的潮流,如何应对全球化的挑战成为摆在世界各国人民面前的共同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图
材料二
关于经济全球化的起源问题.有以下几种观点:
观点一:起源于16世纪;
观点二:起源于19世纪;
观点三: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冷战”结束后。’
——摘编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材料三 2005年7月,八国集团峰会在苏格兰首府爱丁堡市的格伦伊格尔斯庄园召开,迎接他们的除了格伦伊格尔斯美丽的风景之外,还有逐渐升级的抗议全球化的示威游行和暴力事件,全球化的反对者用树干堵塞了该镇的一座桥梁,还有人竖起了“G8无民主”的标语。反全球化者还声称要破坏这次峰会。
请回答:
(1)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论证材料二中的观点。(说明:选择材料二中任一种观点.并从材料一中任选3个要素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2)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思考,为什么出现了众多的全球化反对者? 你对世界经济全球化如何认识?
20世纪是世界经济政策大调整和发展模式的大探索时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1分)
材料一 “根据马克思、恩格斯的传统社会主义思想,列宁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坚持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到1921年,列宁经过反思,认识到在一个小农占优势的国家里,不能直接过渡,而只能迂回过渡。……如果一个国家大工业占优势,或者即使不占优势,但是十分发达,而且农业中的大生产也很发达,那么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是可能的。否则,就不可能。如果硬要过渡,只能碰得头破血流。”
——《列宁晚年社会主义思想的三重涵义》
材料二 在某种意义上,有人说,他挽救了市场经济。就是说,市场经济不是没有毛病,出了一些毛病,在30年代的时候,他引进了一些新政,然后使市场经济又回到了一个比较健康发展的轨道。……开创了市场经济的新模式。
——《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三“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两者都是经济手段。”
——邓小平“南方谈话”
材料四
会议 | 主题报告内容选摘 |
中共十四大 |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确定什么样的目标模式,是关系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 |
中共十五大 | 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迂回过渡”指的是什么政策?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列宁为什么放弃“直接过渡”而转向“迂回过渡”?该政策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这种“新模式”的含义,并列举出“他挽救了市场经济”的措施。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邓小平讲话的基本思想并指出其重大意义。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共十四大和十五大在建设社会主义经济方面的理论贡献。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徐州古丰县,有村日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一一白居易《朱陈村》
材料二有学者提出,大体而言,从春秋战国时期到隋唐时期几乎是纯粹的自然经济;自宋元时期,一种新型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已经在自然经济淡的“死水”中泛起了“微澜”;到了明清时期,在我国江南地区又出现了一种与自然经济完全相悖的新经济的萌芽。
材料三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1/3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这真是任何诗人想也不敢想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
一马克思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经济模式?这种经济发展模式有何特点?
(2)材料二中,宋元时期的“新型经济”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其泛起“微澜”的表现。
(3)材料三中的“时势”是指什么?“安于现状”和“人为的隔绝于世”反映了当时清政府怎样的政策?并回答这些经济政策给中国发展带来的消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