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北宋时期,枢密院长官有些是文职出身,有些是武职出身。下表统计了北宋历朝枢密院长官...

北宋时期,枢密院长官有些是文职出身,有些是武职出身。下表统计了北宋历朝枢密院长官文、武出身的情况。由此可知当时

出身时间

宋太祖

宋太宗

宋真宗

宋仁宗

宋英宗

宋神宗

宋哲宗

宋徽宗

宋钦宗

武职出身正职(人)

3

6

6

7

0

0

0

0

0

文职出身正职(人)

2

1

6

22

5

7

5

10

5

 

 

A. 边境战乱日趋减少

B. 理学思想影响日益深远

C. 科举取士日渐盛行

D. 以文驭武方针逐步确立

 

D 【解析】据材料“北宋历朝枢密院长官文、武出身的情况”可知,从宋仁宗之后,枢密院长官以文出身,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以文驭武方针反映在枢密院长官的人选问题上就表现为以文出身,故D项正确;北宋边境战乱一直持续,没有日趋减少,故A项错误;理学思想与以文驭武方针没有直接关系,故B项错误;科举取士从隋唐时期已经实行,且科举也有武举,这无法解释枢密院长官以文出身的问题,故C项错误。故选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明朝初期举行“乡饮酒礼”时,饮宴之前要先读律令,还宣读刑部颁布的其他有关文件,并致训诫辞。有乡民若被全体与会者指摘为“顽民”,按情节可呈明政府,充军边疆。这反映明初

A. 政府注重宣传宗族自治的思想

B. 乡村管理追求民主

C. 重视宣传法规以强化地方治理

D. 统治重心转向乡村

 

查看答案

王夫之在《论秦始皇废分封行郡县》中说:郡县者,非天子之利也,因祚所以不长也;而为天下计,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呜呼!秦以私天下之心而罢侯置守,而天假其私以行其大公。存乎神者之不测,有如是夫!下列说法与材料观点一致的是

A. 郡县制的推行是秦速亡的原因之一

B. 秦行郡县的目的是为了行其大公

C. 封建社会取代奴隶社会为害滋多

D. 反对实行君主制

 

查看答案

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讲到中国古代的一种政治制度时写道:“……遂破以军功封侯拜相之成例,而变相之贵族擅权制,终以告歇。……自此以往,入仕得官,遂有一公开客观之标准。王室与政府逐步分离,民众政府则逐步接近。政权逐步解放。这种制度最有可能的是

A. 军功爵制

B. 察举制

C. 世卿世禄制

D. 科举制

 

查看答案

《中兴论》载:“(宋)仁宗朝,有劝仁宗以收揽权柄,凡事皆从中出,勿令人臣弄威福。仁宗言:‘卿言故善。然措置天下事,正不欲专从朕出。若从朕出,皆是则可,有一不然,难以遽改。不若付之公议,令宰相行之。行之而天下不以为便,则台谏公言其失,改之则易。’”这体现出:

A. 行政权转移到宰相手中

B. 政治理性化色彩凸显

C. 君主逐渐退出权力中心

D. 贵族政治逐渐被打破

 

查看答案

唐、宋之间仅相隔短短半个世纪的分裂,已成为中国以后历史的模式。国家再也没有像在汉朝崩溃以后那样,经历长达数世纪的混乱局面。其原因是,自唐朝起,中国文明规模巨大,根深蒂固,不可能形成长期分裂的状态。……中国人自己认为分裂和随之而来的混乱是反常的、不幸的。有句古话说:“犹如一个天空不能有两个太阳,中国不能有两个国家或两个皇帝。”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 隋唐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政治基础

B. 经济的发展和各地经济联系的加强消除了割据的经济基础

C. 君权神授和专制主义的极端加强对维护国家统一作用巨大

D. “大一统”的民族心理及对稳定的孜孜追求使分裂局面不能长久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