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有助于我们去接近真实的历史。
材料一下图所示文物是现存于国家博物馆的秦“阳陵虎符”。虎颈至胯间左右各有错金篆书铭文两行十二字:“甲兵之符,右才(在)皇帝,左才(在)阳陵”。
(1)结合所学,说明文物“阳陵虎符”所体现出的历史价值。
材料二1895年,英国首相罗斯伯里伯爵提议在威斯敏斯特设立一座克伦威尔铜像,此提议掀起了巨大争议。铜像在1899年,即克伦威尔诞辰300周年之际揭幕。由于害怕公众抗议,甚至不敢搞揭幕仪式。此像面向议会广场,较若干国王之铜像更为雄伟,其造型是手持宝剑,低首沉思。
(2)为克伦威尔造像为什么会引起巨大争议?请结合史实加以说明。
材料三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发表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下图是邓小平讲话提纲的手稿(部分),其中有“解放思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民主选举、民主管理”“管理经济”等关键词。五天之后,十一届三中全会便召开了。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邓小平此次讲话的背景。
法律的历史和文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联。
材料一:关于法律,东西方先哲的认识不尽相同。孔子认为法律的推行与统治者关系密切,“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圣人治国依靠礼乐,所谓“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他还主张“父为子隐,子为父隐”,即认可亲人之间包庇犯罪。
亚里士多德认为城邦政体在法律推行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如果城邦人的习惯和教育不服从政体的精神,最卓越的法律也没有用。”他还强调执法要公正,认为“法律控制所有的人”。良好的社会秩序基于对法律的遵守。
(1)阅读材料一,指出孔子和亚里士多德在法律认识上的差异。
材料二:《拿破仑法典》部分条款
① | 第134条依法订立的契约,对缔约当事人双方具有相当于法律的效力。仅得由当事人双方相互的同意、或根据法律许可的原因,始得取消。 |
② | 第544条所有权为对物完全按个人意愿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但法律及规定所禁止的使用不在此限。 |
③ | 第545条任何人不得被强制出让其所有权,但因公用并在事前受公正的补偿时不在此限。 |
④ | 第1101条契约,为一人或数人对另一人或另数人承担给付某物、作或不作某事的义务的合意。 |
⑤ | 第1384条任何人不仅对其自己的行为所造成之损害,而且对应由其负责的他人的行为或在其管理下的物件所造成之损害,均应负赔偿之责任。 |
(2)近代民法的三项基本原则在《拿破仑法典》以上条款中均有体现。阅读材料二,请将序号填写在相应的空白处。结合所学,简述上述原则产生的背景。
原则一:损害赔偿原则对应条款序号:
原则二: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原则对应条款序号:
原则三:契约自由原则对应条款序号:
材料三: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临时大总统……总揽政务,公布法律,经参议院之同意,得宣战媾和及缔结条约。 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人民得享有各项之自由权。 | 中华人民共和国必须取消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一切特权,没收官僚资本归人民的国家所有,有步骤地将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改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保护国家的公共财产和合作社的财产,保护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及其私有财产,发展新民主主义的人民经济,稳步地变农业国为工业国。 |
(3)阅读材料三,任选其中一部法律文件,从时代需要的角度分析其历史作用。
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国,农业问题是中国历史发展中的核心问题之一。
材料一中国古代主要水利事业数量及分布地区统计表(汉—宋时期)
时间/地点 | 陕西 | 河南 | 山西 | 河北 | 甘肃 | 四川 | 江苏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广东 | 湖北 | 湖南 | 云南 | 总计 |
两汉 | 18 | 19 | 4 | 5 | 1 |
| 1 | 1 | 4 | 1 |
|
|
| 1 | 1 | 56 |
魏晋南北朝 | 2 | 14 | 3 | 6 | 1 | 1 | 13 | 7 | 7 | 2 | 2 |
| 1 |
| 1 | 60 |
隋唐五、代 | 45 | 15 | 35 | 25 | 4 | 16 | 19 | 13 | 47 | 21 | 33 |
| 8 | 11 | 1 | 293 |
两宋 | 20 | 9 | 39 | 24 | 2 | 4 | 117 | 16 | 271 | 54 | 108 | 40 | 18 | 5 |
| 727 |
——摘编自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稿》
(1)阅读材料一,概括两汉至两宋时期水利事业发展的特点。
材料二唐中后期,“诸雄割据”,“虽亦尝有边境上之兵争,然南方各道所受战争影响远不如河南北及关中区之长且烈。”宋朝立国之后,太祖曾规定“有能兴水利、辟田荒”者“有司具赏格”。仁宗、神宗时期,官府督修了淮南、两浙、福建等地的水利工程。两宋时期,伴随北部国防边境线不断南移,出现了人口不断南迁的现象。唐中叶南方人口比之前约增近5倍,宋代中期约增近6倍。
(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析唐宋时期南方水利事业发展的条件。
材料三百日维新期间,康有为呈递了《请开农学堂地质局以兴农殖民而富国本折》,比较详细地介绍西方各国在农业方面的生产技术,如机械化、化肥和温室大棚等,提醒朝廷决策者较其得失而知其富强之所在;并建议京师设立农商局,各省设立农学局、地质局。在《请励工艺奖创新折》中,康有为建议奖励新技艺、新发明,特许专卖,甚至设立爵位以吸引各界人才。这些主张均被光绪帝所采纳,并以诏书方式颁布。
——摘编自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
(3)依据材料三概括康有为的主张,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其意义。
制度化的流动推动社会进步。
小华同学在阅读中对复旦大学姜义华教授的这一观点留下了深刻印象:中华文明有两种制度化的流动推动了社会的不断进步:一是人的身份地位流动。人没有固定不变的身份地位,但可以经过自身的努力而得到改变。二是土地的流动。“商鞅变法”后,土地一直在流动中,土地流动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维持理性发展的最根本财富。
(1)小华发现以上观点在中国历史发展中能找到一些史实印证,为此做了一张学习卡片,请你帮他填写完整。
土地流动:北魏孝文帝改革推行的①,一定程度上使农民获得了无主荒地,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身份流动:隋炀帝时,始设进士科,②形成,在唐宋元各朝沿用并完善。这种通过读书、考试改变身份的制度,它的积极作用是③。
(2)小华依托以上观点解读了商鞅变法和梭伦改革。请你模仿示例,完成表格。
| 商鞅变法 | 梭伦改革 |
经济基础 | 春秋战国时期,以铁犁牛耕为代表的生产力获得了发展。 | 工商业是雅典发展的经济基础。 |
财富流动 | ④ | “解负令”,使债务奴隶重获土地和自由;鼓励发展农业和工商业,扩大了下层平民的就业机会,保证了工商业者的核心利益。 |
身份变革 | 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使平民们获得了提高社会地位的途径。 | ⑤ |
(3)社会进步是曲折的。小华发现一些国家的改革在“身份变革和财富流动”的同时,存在着“流动并不彻底”的问题,这些都会影响社会发展。请你结合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来说明这一观点。
梁启超曾说:“孟子尝标举‘知人论世’之义,论世者何?以今语释之,观察时代之背景是已。”这段话强调进行史学研究应当
A. 一分为二进行评价
B. 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评价
C. 全方位多角度看待
D. 认识到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
联合国定2005年为国际物理年,以纪念1905年这个科学史上的“奇迹之年”。这年一位青年人发表的几篇论文彻底改变了传统的物理学,为造福后世的诸多技术奠定了基础。这位“青年人”是
A. 拉马克
B. 普朗克
C. 爱因斯坦
D. 霍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