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科技文化发展促进社会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宋代实现了社会经济的跃...

科技文化发展促进社会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宋代实现了社会经济的跃进,都市的发达,知识的普及,与欧洲文艺复兴现象比较,应该理解为并行和等值的发展,因而宋代是十足的东方的“文艺复兴时代”。

—宫崎市定《东洋近代史》

(1)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宋朝“文艺复兴”的表现,并根据材料一概括其出现的原因。

材料二

1978年

全国科学大会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1985年

全国科技工作会议召开

1988年

邓小平第一次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

1995年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据人民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第三册》整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断提出的背景,并请结合一例史实说明该论断在推动我国运载火箭研究方面的实践价值。

 

(1)表现:思想:理学兴盛;文学:宋词繁荣;科技: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发明应用最终完成;艺术:文人画兴盛,书法艺术发展;社会生活:世俗化等。(三点即可)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业都市的繁盛,文化知识的普及。(经济角度,其他角度,不得摘抄原文。) (2)背景:国内:“文革”使我国科技事业受挫;邓小平恢复工作;一系列重要会议推动科技的改革(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的发表)。国际:二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科技在各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凸显。(任)实践价值:1999年以来成功运用长征2号系列运载火箭进行了5次“神舟”号飞船的发射和回收试验;2003年成功发射“神舟5号”载人宇宙飞船。(举一例即可)标志着中国在航天技术和运载火箭技术方面已迈进世界先进国家行列。(若答出“对于增强中国的综合国力和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亦可得分。) 【解析】 (1)根据所学知识可以从宋朝思想、文学、科技、艺术和社会生活等方面分析出第一小问的答案。根据材料“社会经济的跃进,都市的发达,知识的普及”可以商品经济、城市的发展和文化知识等方面概括出第二小问的答案。 (2)根据表格中时间和会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文革的影响、邓小平的作用、重要会议的落实以及国际社会的状况分析出第一小问的答案。根据所学知识可以从载人航天技术的发展方面举例说明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中国古代方位观念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中对自然的认识的产物,渗透于整个古代人际关系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可以从侧面认识我国古代社会和文化。下列文化遗产中,所在方位朝向相同的是

A. 日升昌票号——布达拉宫    B. 秦兵马俑——大昭寺

C. 大昭寺——布达拉宫    D. 故宫——平遥古城

 

查看答案

凯恩斯1919年撰文道,“但法、英两国人民的代言人却用《凡尔赛和约》去冒完成德国人开始的毁灭欧洲的危险。《凡尔赛和约》如果付诸实施,就定会更进一步破坏——它本来可以恢复一战那已被战争弄得脆弱复杂的经济组织……如果欧洲内战是以法意两国滥用其暂时的胜利威势去毁灭现已屈服的德国和奥匈而告结束,那么它们就将导致它们自己的毁灭。”该文反映了作者

①意识到《凡尔赛和约》的潜在危险性

②不满巴黎和会对欧洲经济问题的政策

③主张战后政府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力度

④强调欧洲妥善处理战后事务的重要性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查看答案

古代某一思想家曾说:“放纵自己的欲望是最大的祸害;谈论别人的隐私是最大的罪恶;不知自己过失是最大的病痛。”该思想家

A. 论证了人生而平等的理论    B. 改变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

C. 主张法是一种自然的权利    D. 认为奴隶占有制是天然合理的

 

查看答案

理藩院是清代主管北、西蒙古,新疆,西藏等地区少数民族的中央机构。然在《清代的外交机构》一书记载:“帝俄(俄国)这个北方的国家,在清政府的错觉中,亦片面地以属国相待,乃一并置于理藩院的管理之下”。这从侧面反映了理藩院

A. 主管边疆民族事务    B. 地位与内阁相同

C. 职责范围有所扩大    D. 强化了皇权统治

 

查看答案

关于美国是否在日本偷袭珍珠港之前就得知了这一计划,一直是战后史学家争论不休的问题。一些西方学者认为美军有先进监听机关“魔术”,而且美军在太平洋地区布置了大量的监听站和情报机构,对日军这么大的军事行动不可能毫无察觉。而我国史学界则普遍认为,日本重心在中国战场,不可能将进攻的矛头首先对准强大的美国,更不可能直接袭击远在数千公里之外且有重兵防守的珍珠港。这说明

A. 历史事实虽是客观的,但历史真相却不易还原

B. 由于研究者立场的差异,影响其对历史的解释

C. 两种观点均存疑待解,须找到最有力证据求证

D. 历史学术问题应提倡百家争鸣,而非定于一论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