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们也是‘经济人’,也要追求效用最大化,他们的政策‘选择’也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社会结构和政治、经济制度,都是‘经济人’在特定资源环境下‘理性选择’的结果。”照此观点来解释“重农抑商”政策的话,下列结论中可以成立的是
A. “重农抑商”实现了古代经济政策效用的最大化
B. “重农抑商”始终是中国古代帝王的明智选择
C. “重农抑商”政策贯穿于整部中国古代史
D. “重农抑商”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时的必然选择
“从中国经济史看来,左右经济发展情况的主要因子,是政府对经济事务干预的有无与多寡。……中国古代政府的‘干预’更具有强权掠夺的性质,根本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控制国家经济,从中获取巨额财富……”下列情况与材料中观点相符合的是
A. 官营专卖
B. 市坊制度
C. 朝贡贸易
D. 闭关锁国
1514年,广东布政司参议陈伯献上奏说:“近许官府抽分(注:征收进口税),公为贸易,遂使奸民数千,驾造巨舶,私置兵器,纵横海上。”据此可知( )
A.明政府曾经放松海禁
B.明政府加强海禁力度
C.明代东南沿海遭到西方侵略
D.陈伯献反对海禁政策
苏轼曾说:“民庶之家,置庄田,招佃客,本望租课,非行仁义,然犹至水旱之岁,必须放免欠负、贷借种粮者,其心诚恐客散而田荒,后日之失必倍于今故也.”这句话反映出的实质问题是
A. 宋代地主主要依靠土地剥削来积累财富
B. 宋代地主有开展民间赈济的社会责任感
C. 宋代农村开始出现以租佃关系经营土地
D. 宋代地主与佃户一定程度上形成了相互依存关系
-位学者认为唐宋时期江南曾经实施稻麦轮种制,并欲引用白居易任职苏州时写的诗句“去年到郡日,麦穗黄离离;今年去郡日,稻花白霏霏”证明自己的说法。关于这位学者的看法,以下说明较为合理的是
A. 诗里提到麦作、稻作,足以作为稻麦轮种的佐证
B. 诗中指出稻麦产于不同季节,足以说明轮种制
C. 诗中并未指明稻、麦产自同一块土地,不足为据
D. 诗歌是虚构的文学作品,不能作为史料来使用
《史记·平准书》记载:“杜周治之,狱少反者。乃分谴御史、廷尉、正监分曹往,即治理郡国缗钱;得民账务以亿计,奴婢以千万计,田大县数百顷小县百余顷,宅亦如之。如是,商贾中家以上大率破。”主要反映出西汉时期
A. 吏治腐败激化了阶级矛盾
B. 推行均田制解决土地兼并问题
C. 工商业市镇经济较为发达
D. 政府大力推行抑商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