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中书不与知兵,增兵多少不知也;枢密院要兵则添,财用有无不知也;……三司但知支办...

“中书不与知兵,增兵多少不知也;枢密院要兵则添,财用有无不知也;……三司但知支办衣粮,日日增添,不敢论列,谓兵非职事也。”据此可知,北宋前期的中枢机制

A. 以文制武,军政对立

B. 三省并立,相权削弱

C. 机构重叠,官员冗滥

D. 分权过度,缺乏协作

 

D 【解析】“中书不与知兵”、“枢密院要兵则添,财用有无不知也”、“三司但知支办衣粮,日日增添,不敢论列,谓兵非职事也”是说中书、枢密院和三司之间的事物互不知晓,所以这是北宋初年设置二府三司制导致的中央机构之间分权之后没有协作的结果,故选D;题干说的是军政财之间缺乏合作,故A的说法不准确,所以排除A;题干说到的是二府三司而不是三省,故B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所以排除B;题干说到的是中央机构间的分权而不是重叠,故C不符合题意。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东晋南朝时期,“有司选举,必稽谱籍,而考其真伪”,不熟悉谱学的不能居吏部之职。这是由于

A. 门阀士族垄断政权

B. 孝廉成为选官依据

C. 官员选任日益严格

D. 地方割据势力膨胀

 

查看答案

西周时期,封地的大小即是各级官吏的俸禄标准;到战国中期,逐渐形成以一定数量的粮食等实物作为官吏俸禄的制度。这一变化表明

A. 血缘世袭政治格局消失

B. 中央集权官僚政治形成

C. 贵族分封制度走向瓦解

D. 农业生产水平显著提高

 

查看答案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943年举行的开罗会议上,中美两国政府首脑就战后问题进行了一次广泛详尽的讨论,在许多问题上达成一致。关于中国的国际地位,美方表示希望战后保持中国的大国地位,与美英苏共同担负维持和平的责任,中方欣然领诺。关于对日本的军事管制,美方希望以中国为主,中方要求美国主持,中国派兵协助。关于领土问题,中美双方同意,东北及台湾、澎湖列岛归还中国;美方询问中国是否希望获得琉球群岛,中方提出由国际机构委托中美共管;美方提议由中国先行收回香港,然后宣布与九龙合成为全世界自由港,中方深以为然,但后为丘吉尔拒绝。关于朝鲜和印度支那,中方提议让这些国家独立,美方表示同意。此外,双方还讨论了日本天皇的地位、日本以实物进行赔偿、美国对华经济援助、军事合作等问题。

—摘编自吴东之主编《中国外交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美双方就中国领土问题达成一致并写入《开罗宣言》的内容,说明其意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美政府首脑会晤所反映的美国战后东亚秩序构想。

 

查看答案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三国军事方面人员关于今后对日作战计划,已获得一致意见,我三大盟国决心以不松弛之压力从海陆空各方面加诸残暴之敌人,此项压力已经在增长之中。

我三大盟国此次进行战争之目的,在于制止及惩罚日本之侵略,三国决不为自己图利,亦无拓展领土之意思。

三国之宗旨,在剥夺日本自从一九一四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在太平洋上所夺得或占领之一切岛屿;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东北四省、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华民国;其他日本以武力或贪欲所攫取之土地,亦务将日本驱逐出境;我三大盟国稔知朝鲜人民所受之奴隶待遇,决定在相当时期,使朝鮮自由与独立。

--中美英《开罗宣言》

(1)根据材料,概括该文件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发表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开罗宣言》发表的意义

 

查看答案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1939年9月1日,德国闪击波兰,欧战爆发,日本声明:“帝国不介入,专注于中国事变”。1940年日本估计欧战将很快结束,必须利用德国的胜利,抓紧时间南进(南进政策指日本侵华后向东南亚扩张)。7月27日,联席会议具体制定了南进的方针政策。1941年4月17日,日本大本营陆海军部作出了《对南方施策纲要》的新决定,认为只有在美英荷的对日禁运威胁到日本的生存以及对日本加重军事压迫时,才能对南方行使武力。1941年7月2日,日本御前会议确定首先南进。1939年9月到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这一阶段,中国抗日战争在整个反法西斯战争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所起的作用远远超过英法等国家。太平洋战争爆发时,日本投入南方战线的兵力只占陆军总兵力的二成,其余一成留在本国,三成配置在朝鲜和中国东北,四成配置在东北以外的中国其他地区。配置在朝鲜和中国东北的军队,负有确保中国内陆作战的任务,故陆军总兵力的七成仍用于侵华战争。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现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初期日本制定“南进”计划的目的。

(2)如何理解二战初期中国抗日战争“所起的作用远远超过英法等国家”?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