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王徵(1571一1644年),字良甫,陕西泾阳县人,...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王徵(1571一1644年),字良甫,陕西泾阳县人,明末著名科学家。1616年,王徵入京参加会试,结交了传教士庞迪我等人。1626年,王徵撰写《诸器图说》记述其已造和未造的虹吸、鹤饮、轮激、风磨等八种日用生产机械。次年又与传教士邓玉函共同翻译、编著《奇器图说》,该书是最早系统介绍西方力学及机械知识的中文著作。王徵认为“学原不问精粗,总期有济于世”。在扬州任职时,他主持改造漕河水闸,以放水救秧;创制打捞机械,以捞取坠入高邮湖底的堤石。1634年,王徵在家乡创立天主教慈善团体“仁会”,意图以善举“补此有憾世界”。1643年李自成起义军占领西安,力邀王徵为官,王徵以死相拒,绝食而亡。王徵对传播西方科学、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卓有贡献,被誉为“南徐(光启)北王

——摘自田淼、张柏春《王徵——欧洲科学技术与文化的传播者》

(1)根据材料,归纳王徵一生的主要活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王徵取得一系列科技成就的时代背景。

 

(1)活动:制造实用机械,服务生产生活需要;学习介绍西方自然科技知识;依托教会开展慈善活动;与来华天主教传教士交往,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等。 (2)背景:西方传教士来华,带来欧洲科技文化知识;儒家经世致用思潮的影响;工商业兴盛,科技取得重大发展。 【解析】 (1)活动:题目要求“根据材料”归纳。由材料一中的“王徵撰写《诸器图说》记述其已造和未造的虹吸、鹤饮、轮激、风磨等八种日用生产机械”可得出制造实用机械,服务生产生活需要;由材料一中的“次年又与传教士邓玉函共同翻译、编著《奇器图说》,该书是最早系统介绍西方力学及机械知识的中文著作”可得出学习介绍西方自然科技知识,与来华天主教传教士交往,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等;由材料一中的“在家乡创立天主教慈善团体‘仁会’,意图以善举‘补此有憾世界’”依托教会开展慈善活动。 (2)背景:题目要求“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由材料一中的“次年又与传教士邓玉函共同翻译、编著《奇器图说》”可以推论出西方传教士来华,带来欧洲科技文化知识;“王徵撰写《诸器图说》记述其已造和未造的虹吸、鹤饮、轮激、风磨等八种日用生产机械”和“入京参加会试”可得出儒家经世致用思潮的影响;还应该从经济角度考虑,当时是明朝末年,工商业兴盛,科技取得重大发展,是王徵上述活动得以进行的物质基础。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东石油逐渐成为西方国家不可或缺的生存资源。与此同时,国际原油价格长期被西方垄断公司控制,平均每桶仅约1.8美元。1973年10月6日,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美国公开援助以色列。阿拉伯产油国遂决定提高原油价格,并大规模削减石油产量,对美国等国实施石油禁运。阿拉伯国家的石油收入由1973年的300亿美元猛增到1974年的1100亿美元。许多西欧国家为了获得中东的石油供应,对美国支持以色列的政策,表示拒绝合作。日本政府也敦促以色列遵守联合国宪章原则。1974年3月18日,阿拉伯国家发表声明,解除对美国的石油禁运,持续时间达半年之久的石油危机始告结束。

—摘编自刘合波等《生存资源与国际危机:第一次石油危机探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73年石油危机爆发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73年石油危机的影响。

 

查看答案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中国古代的书院教育最早出现在唐朝。清代以来,书院逐渐趋于官学化,课程内容也多为传统的经史之学,书院教育多以入仕为目标。晚清书院改制运动在维新浪潮中被大力提倡。一些书院在新形势下适时地调整了办学宗旨,“兴实学而起真才”,添加了时务、算学、格致等各种实学课程,旧式书院专课时文、经史的课程体系逐渐被“中西并重”的课程体系所替代。传统书院向近代学校转变的进程并未因戊戌变法的夭折而停滞。1901年9月,清政府发布上谕称:“著各省所有书院,于省城均改设大学,各府及直隶州均改设中学堂,各州县均设小学堂。”自此,延续千年的古代书院制度宣告结束,书院通过向各级小学、中学、大学的转型实现了“华丽转身”,成为新式教育的主体部分,使近代学校体系的建立由理想变成了现实。

—摘编自张传燧等《晚清书院改制与近代学制建立的本土基础》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书院改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清末书院改革的影响。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比较两幅形势图并结合所学知识,提取一项有关革命发展变化的信息,并加以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文献记载,魏国李悝制定《法经》六篇,“商君受之以相秦”。随着统一战争的胜利,秦王嬴政将秦国法制推向全国,同时也增加了与皇帝制度、中央集权有关的众多立法。1975年湖北睡虎地出土了1155枚秦律竹简,涉及近30种秦律法规条文,包括农业、手工业、货币、徭役、置吏等方面。其中,《置吏律》是关于官吏任免的法律,《除吏律》是有关行政组织、官吏选择的律法,《田律》是关于农田水利、山林保护和田税的法律,《仓律》是关于国家粮食的储存、保管、发放和度量衡制度的法律。可以肯定地说,秦代“严刑峻法”的背后确实有秦律的合理因素的存在,秦末政治崩溃更多的应为人治问题而不应全部责难于秦的法律。

—摘编自黄永美《从出土的秦简看秦律的合理性》

材料二  19世纪的德意志境内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以罗马法为基础的私法规则和体系,这与当时不断增强的民族意识形成鲜明的对比,也严重阻碍了工商业和贸易的发展。1871年德意志帝国成立,私法统一进程加快。从1874年参议院组建民法典起草第一委员会开始,在23年间德国民法典数易其稿,1896年8月德皇威廉二世“以帝国的名义”签署了该法律。1900年1月1日,《德国民法典》开始生效实施。《德国民法典》共计2385条,包括总则、债务关系法、物权法、亲属法和继承法,以及各项实施法共218条。《德国民法典》使德国在民事实体法上走向了统一,对东欧及日本等亚洲国家的民法典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摘编自申卫星《德国民法典的百年变迁》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朝法律的特点,说明睡虎地秦简的出土对于秦律研究的价值。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德国民法典》颁行的重要意义。综合材料一、二,谈谈你对人类法制文明的认识。

 

查看答案

下图是一幅反映二战后国际关系的漫画。它形象地揭示出

A. 美苏对抗出现缓和

B. 冷战中的局部“热战”

C. 从两极对立走向多极化

D. 两极均势下的“恐怖和平”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