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在明神宗册立太子的问题上,士大夫群体始终反对神宗将个人意愿(不立长子)凌驾于礼法...

在明神宗册立太子的问题上,士大夫群体始终反对神宗将个人意愿(不立长子)凌驾于礼法之上,为此与神宗争吵长达15年。期间无数大臣被斥被贬被杖,但最后还是以立长子为太子而告终,史称“国本之争”。这表明

A. 专制皇权日益膨胀

B. 群臣思想保守顽固

C. 传统文化力量强大

D. 改革面临政治风险

 

C 【解析】 “国本之争”中明神宗最终妥协主要还是因为受到传统嫡长子继承制及宗法关系的影响,故C项符合题意。根据“国本之争”的最终结局可以得知,皇权受到一定的制约,与A项不符。大臣的思想是否保守与材料无关,故排除B项。材料中并未涉及改革的问题,故排除D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有学者指出,古代城市修建的外在空间形态受王权至上的权威严格限制,然而这种权威却难以制衡人性的内在力量,人们往往不自知地在有限的城市空间中攫取无限的终极价值关怀。下列选项中最符合上述观点的是

A. 城市手工业发展

B. 坊市界限的突破

C. 工商业市镇的兴起

D. 草市夜市的出现

 

查看答案

东汉实行“郡察孝廉,州举茂才”的制度,州、郡都必须定期向朝廷举荐一定数量的人才,而判断人才的标准包括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和道德声望的高低等。这一制度

A. 导致儒学独尊局面

B. 说明察举制名存实亡

C. 利于世家大族掌权

D. 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查看答案

西周初年,周王对殷王的祖先神进行了改造,改造后的神与任何族姓没有直接的血缘关系,而是整个天下的保护神。周王此举有利于

A. 强化血缘宗法

B. 维护尊卑关系

C. 凸显宗教信仰

D. 加强文化认同

 

查看答案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方式的巨大变革往往会推动社会形态的转变。

(1)春秋战国时期,我国主要的耕作方式是什么?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怎样的生产经营模式?它推动了我国怎样的社会转型?

(2)15-16世纪新航路开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新航路的开辟带给欧洲社会的最主要影响是什么?

(3)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诞生于何时?诞生的条件有哪些?在这一新的经济因素下,19世纪末20世纪初我国出现了改变社会形态的政治斗争。请举一例。

(4)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国一系列改变社会形态的斗争都失败了。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查看答案

近现代以来世界经济发展呈现全球化趋势。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从历史看,全球化分几个阶段,主导方式不停变化。第一阶段是1500年到工业革命时期,强国通过海上战争控制航路,击溃竞争对手商船船队寻求贸易垄断,建立主导性的全球贸易网络。第二阶段是英国工业革命后,强国以殖民方式在全球进行原材料掠夺和市场扩张,这个时期的全球化本质上是种“帝国模式” ,英国是霸权国。 第三阶段是二战后,世界各国间逐渐走向全球性相互依赖,国家间处理彼此关系的行为方式也发生了变化,最强大的国家认为以战争方式开疆拓土得不偿失,战争无异于自杀,美国靠贸易就能致富。

——摘自徐秀军、刘贞晔等的《特朗普会大开经济全球化倒车吗?》

材料二  1990年后,全球经济开始为公众所注意,国家间贸易的扩大,对外投资的增加,资本的自由流动,国有企业的私有化,政府干预的减少和新型合作的出现,通信技术的进展……推动了世纪经济的全球化。1995年世贸组织建立,成为解决国际争端的舞台,拥有行使决定的权力。

——摘自杰里.齐格勒的《新全球史下》

材料三  经济全球化对第三世界来说,风险多于机会,代价大于利益。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等于穿上了一件紧身囚衣。美国政府认为,中国进入世贸组织后势必造成失业狂潮,这样中国社会就会不稳定,政府就可能垮台。全球化是美国政治精英的一个重大阴谋,这在美国决策圈实际上早就是公开的秘密。

——摘自马立诚的《最近四十年中国社会思潮》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全球化三个阶段的特征。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靠贸易致富”的有效机构。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推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因素。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们应如何正确认识全球化对第三世界国家的影响?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什么?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