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工业革命的研究,有些学者提出用“起飞”、“原工业化”或者“勤劳革命”等概念替代“工业革命”,研究流派就有社会变革学派、工业组织学派、宏观经济学派、技术学派、能源学派和消费学派等众多学派。据此可知,关于“工业革命”的研究
A. 导致民众史学认识的混乱
B. 拓展不同视角并趋于全面
C. 削弱工业革命的历史地位
D. 注重学科交叉领域的融合
古代雅典的梭伦在诗中写道:“我写下法律,同为高贵者与低微者,为每个人调谐公平的正义”;在《致城邦》体现了“分配性正义”,指责城邦公民“他们毫不尊重圣洁的或者公共的财产”。据此可知,梭伦
A. 批判专制制度
B. 主张权利平等
C. 抨击社会不公
D. 维护公共利益
(题文)下图是1949-1956年《人民日报》中“战争”、“和平”与“建设”的使用频率表。这反映了50年代以来
A. 中国周边外交环境趋于改善
B. 世界局势趋于缓和
C. 和平与发展已成为时代主题
D. 三大改造已经完成
辛亥革命前后,中国思想界仍采用“体”、“用”范畴来说明东西方文化的关系。1919年以后,瞿秋白等人以是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作为衡量不同文化高下的标准,打破了东西方文化的截然划分。这反映出
A. 中体西用已被彻底抛弃
B. 民主科学思想深入人心
C. 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
D. 中西文化逐渐走向融合
下图为1912—1932年中国海关棉花、棉纱、棉织物进口数据统计表(单位:10万两)。据此可知当时
A. 棉纺织业得到比较快的发展
B. 自然经济仍占据主导地位
C. 中国在对外贸易中优势明显
D. 民族棉纺织技术实现突破
1910年,清政府设立资政院,以“预立上下议院基础为宗旨”。同时规定行政部门不对资政院负责,行政部门若有侵夺资政院权限或违背法律,资政院亦无权直接纠弹或更有效地加以阻止,只能请旨裁夺。这反映了
A. 清朝统治陷入危机
B. 君主立宪制已确立
C. 民主政治取得突破
D. 专制色彩依然浓厚